|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正文

朱海斌:中国如此大规模的PPP项目本身是否合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2-14  来源:财经网  浏览次数:6740

“PPP不成功有很多原因,但退一步讲,我们是不是要重新审视一下,今年推出这么大规模的PPP本身是不是合理。我们是不是考虑在规模上有一些限制,在具体操作上,是不是应该设计一些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细节。”12月13日,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大中华区经济研究主管朱海斌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如此表示。

“如果说看今年前10个月,用一句话可以总结PPP,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他指出,3月份发改委跟财政部共同颁发了1000多项共计两万亿的PPP项目,10个月后仅做了不到20%。“我个人的总结,今年PPP进展的速度远远低于预期。”

朱海斌指出,引入PPP,一方面是希望引入一套更加透明,更加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投融资体系。另一方面,由于去年新一轮的财政改革,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很强的整顿,再加上今年土地财政的下降,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方面资金已经不足。

他坦言,今年的PPP项目是非常不成功的,而且是影响宏观经济下行的重要因素。

其原因在于:第一,规模太大,规模大了以后,有一个问题,到底PPP的适用范围有多广,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二,从机制的设计上,设计PPP的很多人对PPP也不懂,虽然文件很多,发了48个,但具体可操作的细节在很多地方都是缺失的。

最后,从双方利益考虑来看,毫无疑问地方政府现在更强调的是社会融资的功能,企业更强调的是怎么进入一些以前由政府垄断的行业,双方的想法不一样。“从融资或加杠杆的角度,实际上是把以前地方政府需要杠杆的地方转移到企业部门,从长远来看,企业部门有没有这个能力进一步加杠杆支持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或者即使做成了,会不会在中长期形成一个更大的金融风险,这是非常值得担心的事情。”朱海斌指出。

以下为朱海斌发言:

朱海斌:我对PPP本身不了解,从宏观的角度,看一下今年PPP的我个人的一些理解。从今年的财政政策看,毫无疑问,财政政策最主推的一项就是PPP的项目建设。如果说看今年前10个月,用一句话可以总结PPP,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我们看3月份发改委跟财政部共同颁发了1000多项共计两万亿的PPP项目,10个月后做了20%都不到。今年宏观经济的走势一直往下走,跟往年不太一样的,今年3、4月份的时候,一季度数据比原先想象的差很多。往年稳增长,二、三季度经济马上好转,今年一直到最近刚刚出来10月份的数据,才略有好转,这跟往年是不一样的。我个人的总结,今年PPP进展的速度远远低于预期。

从PPP推出的大环境而言,财政部也好,国家层面也好,希望引入一套更加透明,更加合理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投融资体系。我们以往的模式,基本上是地方政府主导的,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作为依托的投资方式,带来的问题也很清楚,有大量的重复建设和投资,而且是低水平的。另外,很多官员纷纷落马,刚开始都是很能干的,也是很有潜力的,一到这个岗位以后,落马的非常多。从保护干部的角度出发,当然最核心的理念,引入社会资本的参与,以一种更加透明,双方监督的机制来推动基础设施投资和公共服务,这是它的一个初衷。另外一个不太公开说的出来的理由,今年政府没钱,以往政府可以通过平台融资的模式,能够大量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去年三季度以后,新一轮的财政改革,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了很强的整顿,再加上今年的土地财政的下降,地方政府想干也没钱。

从现实来看,是非常不成功的,而且是影响今年经济下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个人的观察,有几个比较重要的原因:第一,规模太大。我们可以看到在国际上有很多的PPP的经验,比如东南亚、台湾、英国,第一个项目是在英国伦敦开始做的。但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么大的范围,中央层面两万亿,地方层面有五、六万亿的规模。规模大了以后,有一个问题,到底PPP的适用范围有多广,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水务项目,社会资本参加的更高一些,可能更适合用PPP的模式,但有一些长期的,尤其需要政府补贴比较多的模式,有可能PPP本身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模型。

第二,从机制的设计上,设计PPP的很多人对PPP也不懂,虽然文件很多,发了48个,但具体可操作的细节在很多地方都是缺失的。比如最核心的一个环节,在80%以上需要地方政府以各种形式进行补贴或者财政支持的领域,到底财政支持多少,补贴多少,需要有市场的规范,有一个比较透明公开的机制,但这个机制具体怎么设定,是由一个招标的过程,还是有一个第三方公允评估的基础,这在任何文件上都没有看到,造成了很多地方官员的担心,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意愿跟民企进行这方面的谈判。

第三,从PPP的设计本身来看,我个人觉得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从双方的利益考虑来看,毫无疑问地方政府现在更强调的是社会融资的功能,企业更强调的是怎么进入一些以前由政府垄断的行业。双方的想法不一样。从更深层的角度,中国的经济在宏观经济运行里头两大风险:去产能和去杠杆。去杠杆的问题,大家谈的很多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这也是今年为什么主推PPP的主要原因。但大家不要忘记了,如果看全社会杠杆,债务的水平地方政府并不是最高的,企业的债务远远超出地方政府的债务。从融资或加杠杆的角度,实际上是把以前地方政府需要杠杆的地方转移到企业部门,从长远来看,企业部门有没有这个能力进一步加杠杆支持这些基础设施项目的投资,或者即使做成了,会不会在中长期形成一个更大的金融风险,这是非常值得担心的事情。

总结一下,今年的PPP不成功有很多原因,但退一步讲,我们是不是要重新审视一下,今年推出这么大规模的PPP本身是不是合理。我们是不是考虑在规模上有一些限制,在具体操作上,是不是应该设计一些更具体的可操作的细节。

朱海斌:不要把PPP看成只是一种新的融资模式,实际上它背后涉及的理念更多是公共服务观念的转变,比较公开的理由,其实是希望通过这种模式的创新,能够避免以前的一些垄断、腐败,尤其是对经济效率有明显负面影响的现象。在第三轮里中国的严格用词,并不是海外说的PPP,我们的第二个P应该是S。目前的操作里,这个S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国有企业,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合作,在国外是不是算,应该是打问号的。我们说的PPP,正常来说是公私合营,通过私营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或者公共服务的功能。这需要不仅在PPP本身模式的创新,更多的需要政府管理机制上的创新,比如以前政府的一些垄断领域,怎么样打破,政府以前有些不该做的现在要退出的。我们下一步要做的,怎么样提高投资人投资的效率,或者公共服务的效率,这是更关键的一环。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