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一高一深,迄今争议污水厂提标中最赞的两篇文章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1-08  来源:E20环境平台  浏览次数:662

2015年11月4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发布《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征求意见稿)》(以下称,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广泛征集修订意见,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将在发布13年后首次修订。征求意见稿中主要涉及8项修订内容,包括调整适用范围、取消按去向分级控制、增加污染物项目、提高排放要求、增加特别排放限制、取消大气污染排放分级、调整污泥控制要求、更新监测标准。

123.png

环保部官网截图

自征求意见稿发布以来,业内回声纷繁不断,对于众多观点,E20环境平台经过梳理发现有两篇文章观点最赞,一个从顶层思维彰显高度,一个从关键细节谈出了深度,本文就将这两篇文章一一呈现,见仁见智,一目了然,哪个观点会正中下怀?先按下不表,请君细看。

第一篇:谈“取消按污水去向分级控制的规定。”

排放标准废除排放去向导向什么?

作者: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 夏青

环保部正在征求对城镇污水处理厂新排放标准的意见,这一标准废除按排水去向分类控制要求,改为一刀切,是想干什么呢?

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按五类使用功能制定质量指标,规定“高功能水域高标准保护,低功能水域低标准保护”,废除排水去向,不就等于排入水源地与排入农业用水区同一标准吗?少部分水是喝的,大部分水是农灌用、工业用,都按一个高标准处理,有必要吗?有钱吗?有碳指标吗?公然把全世界都遵从的“清水优先”原则废掉,干的够荒唐。

再者,排放标准是为实现质量标准服务的,排污去向联系着不同的功能区、混合区。功能区不同标准代表不同的环境容量,混合区则是既不执行水质标准又不执行排放标准的过渡区,同样有环境容量可用,这又是世界通用的保护法则:既不要过度保护,又不能不足保护,因为花的是纳税人的钱。

第三,为保证实现环境质量,有国家级排放标准和地方级排放标准,前者要体现全国导向,如一、二、三级达标适用处理技术,后者可增加特别限值和控制项目,必须严于国家标准,则是地方人大和政府的事。非要把身处戈壁滩政府的事与江南水乡政府的事都管起来,累不累呢。

第四,本届政府要发挥排污许可证的作用,意味着一厂一个标准,按排污企业对环境质量的贡献,反推应削减的排污量,把每个企业对地方环境质量的责任,通过排污许可证固定下来,这么好的举措就会毁在这一刀切的排放标准上,因为先有达标排放切一刀,集中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奇高的指标值,让区域优化无从谈起。实现环境质量可采用的区域综合治理、择段排放、综合利用、土地处理、自然净化的大门都会堵上。简单地管理是把污水都送进污水厂不达标准不许出厂,继续用钱和能源买污染物消減,陈吉宁部长期待的源分离、资源化、能源化技术创新,会得不到管理支持,因为,一刀切的排放标准硬是把区域内排污企业排污许可证的空间挤沒了。

仅仅一个排污去向,就把水环境管理因地制宜,因水而异的好经念歪了,美国水法明文规定反对套用标准化设计,意在防止生搬硬套,教条式的应对水环境问题。

(夏青文章源自“夏青说绿”微信公众号)

第二篇,聚焦排放标准提升的关键细节。

排放标准修订延伸思考】改善中国水体富营养化问题N、P到底是单控还是双控?

作者: 北京首创股份有限公司 刘智晓博士

湖泊富营养化及其控制问题一直是水处理行业、湖泊治理行业的热点问题。从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引发的一系列水环境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富营养化的控制,不仅仅是工程技术问题,实际上变成了大生态环境乃至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受前不久GB18918-2002城镇污染物排放标准修订稿的颁布,新的排放指标及合理性科学性问题又引发了行业一场轰轰烈烈的争论,来自不同方面的反馈意见,为标准的修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这次争论实际上折射了大家对污水处理过程的科学认识、及对大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认知程度的提高。

00.jpg

关于排放标准的争论,实际上关键环节涉及到了营养盐的标准,即N、P相关指标,营养盐指标调整涉及到污水厂建造成本、运营成本及指标的稳定性、科学性问题,更为关键的是,N、P指标的提高是否能真正改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这种指标的提高是否能得到水环境改善的正反馈?标准提升从“大环境”角度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N、P排放标准的问题,争论由来已久,至今也没有统一的一致性意见。目前观点基本包括三种建议,一种是N控制;一种是P控制,最后一种是N、P双控。

现在笔者注意到一些问题是,人们试图通过控制水体富营养化角度,基于对藻类繁殖爆发所需要的N、P化学元素生化需求及其比例关系出发,来演绎反推污水厂的排放标准;基于排放标准前提下,同时有人建议N优先控制;也有专家建议P优先控制;当然还有人对双重控制据理力争。实际上,如果暂时撇开这些选择项,关于水体富营养化控制措施的选择,笔者提醒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根据现有的权威的数据资料看,构成我们国家水体富营养化的N、P的首要来源,不在城镇集中式污水厂,而在于农业化肥的使用、地表径流、畜牧养殖、CSO、初期未收集处理的雨水等,市政污水排放的占比很有限,根据国内外的统计资料,集中式城镇污水厂排放的N、P总量占受纳水体所接纳N/P总量的1/10-1/3。因此,在上述主要面源污染源没有得到很好控制的情况下,污水厂就算实现N、P的零排放,也无法彻底解决湖泊的“水华”问题。因为解决湖泊富营养化首要病根真的不在污水厂。(见文献Total Nitrogen Concentrations in Surface Water of TypicalAgro- and Forest Ecosystems in China, 2004-2009,Zhiwei Xu, Xinyu Zhang.2014. PLOS ONE)。

二是根据美国湖泊富营养化权威机构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即使在极低的P存续的情况下,要是有高浓度的TDN,一些P限制型的藻类也会爆发,美国2011-2012年,印第安河泻湖在这种P限制型的情况下就空前爆发了“有害藻水华”主要的种类有Resultor sp.、Aureoumbralagunensis等(见文献:Brian E. Lapointe *,Laura W. Herren, Evidence of sewage-driven eutrophication and harmful algalblooms in Florida’s Indian River Lagoon,B.E. Lapointe et al. / Harmful Algae 43 (2015) 82-102)。

三是目前中国湖泊的水体中P的本底浓度已经较高,很多水体P的浓度已经超过了藻类爆发的阈值,根据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联合研究小组2014年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的文章《Determining CriticalNutrient Thresholds Needed to Control Harmful Cyanobacterial Blooms inEutrophic Lake Taihu, China》,此文通过系统性研究确定了太湖控制蓝藻爆发的TN、TP的阈值分别为0.8mg/L与0.05mg/L,此数值水平与国际上公认的TN(0.50-1.2 mg/L、TP(0.03-0.10mg/L)水平相近(见V.H. Smith a, G.D.Tilman. Eutrophication: impacts of excess nutrient inputs on freshwater, marine,and terrestrial ecosystem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100 (1999) 179±196)。该文章强调了同步N、P双指标控制的必要性。其实,N、P指标到底是优先选择性控制还是同步控制,行业争论很多,来自市政污水处理行业也有不同的意见;但是湖泊富营养化领域的最新权威性研究结果,几乎无一例外地强调了双指标控制的必要性。

11.jpg

美国EPA2015年2月发布了《Preventing Eutrophication: Scientific Support for Dual NutrientCriteria》一文,强调了对于防控富营养化:营养盐采用N、P双指标控制的必要性及科学依据。这与近两年的国际上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强调了“Controlling only P may not effectively prevent the occurrence ofharmful algal blooms in freshwaters.”(只进行P的控制可能无法有效预防淡水水体有害藻类的发生),因为实践证明,在富N/贫P环境下,一样会发生大规模的藻类爆发。

12.jpg

笔者也与国内湖泊富营养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进行了交流。关于优先控磷还是氮磷同时控制问题,是因湖泊而异的。对于北美和加拿大的湖泊,因为他们污染的本底不高,內源负荷较低,因此采取控磷措施后,可以很快降低湖內的磷水平,从而达到控制藻类生物量的目的。而对于我国发生蓝藻水华的湖泊,尤其是几个长江中下游的浅水湖泊,污染比都较重,湖内具有比较高的內源磷负荷,因此单独采取磷控制措施,很难在短期内降低湖内磷水平,也就很难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像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在太湖的长期研究发现,在夏季蓝藻大量生长的季节,无机磷浓度经常是升高的,反应出內源磷的释放作用。然而对于氮,从有记录数据开始到现在,在夏季浓度一直是相对比较低的,主要的原因是夏季藻类吸收及之后的反硝化作用,将氮去除了,因此如果我们能采取控氮措施,氮浓度将很快因为反硝化作用而降到很低,进而限制藻类的大量生长。当然,我们也担心控氮是否会引起固氮藻的大量生长,但最近做的一些研究发现,低氮会诱发固氮藻的发生也不是普遍的规律,也是因湖而异的。

从长期的角度看,也从经济性角度出发,对于年轻的未富营养化的水体,控磷还是最经济的,毕竟磷的循环比较保守,但对于像巢湖这样高磷背景的情况,单独可能控磷还是无法有效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

 

13.jpg

对于北美地区,加拿大斯坦泰克李建国博士介绍,北美五大湖富营养化也是个问题,时常也会有蓝藻发生。美加两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工作。研究结果表明,湖泊中磷和氮的污染源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排水,暴雨期污水厂及排水系统的溢流(CSO/SSO),初期雨水(主要是降尘的冲刷,及农田/草地的肥料流失等),农业大棚种植等。来自二级生物处理厂排水的磷和氮所占湖泊总污染量的份额并没有想像的那么高,约占30%或更低。各地情况虽有所不同,但根据污染源分布,加拿大湖泊富营养化控制的基本步骤是(1)首先,对包括生活污水在内的所有的点污染源,对其N,P都应达到二级生物处理标准,(2)控制污水处理厂和排水系统的暴雨期间的溢流(CSO或SSO),(3)重点地段的初期雨水的控制,(4)控制农业养殖大棚等排出废水的营养成分等。

14.jpg

实际上,关于N、P指标单控还是双控,目前的争论和探讨远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因为,涉及到藻类的爆发因素,除了营养盐因素,气候条件、阳光、水力学条件等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随着未来全国大环境的综合治理的脚步,随着面源污染、农村综合环境整治、海绵城市的实施,相信,我们的水环境会持续得到改善。但是我们面对的问题依然很复杂,环保行业未来任重道远,改善环境的路上,不仅仅需要环保人士,还需要农业、养殖业等多种部门与行业的协作,只有这样,水环境的改善才会有成效,不会事倍功半。

(刘智晓文章源自“水进展”微信公众号)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