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中心 » 时评 » 热点评论 » 正文

全民参与垃圾分类还有多远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23  来源:苏州日报   作者:蒋丽英  浏览次数:7172

随着苏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活垃圾日益增多。2015年度,仅苏州市区(不包括吴江区)累计处置生活垃圾就达201.58万吨,日均5522吨;2016年1月至10月累计处置生活垃圾169.79万吨,日均5566吨,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78%。

除了无害化填埋和焚烧之外,生活垃圾分类成为垃圾源头减量的一个新方式。目前,市民垃圾分类的意识如何?市区生活垃圾分类做得怎么样?记者进行了采访。

部分分类设施形同虚设

垃圾分类先要居民“扔得对”

姑苏区养蚕里小区、相城区庆元家园都是市区生活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养蚕里小区的居民林阿姨每天会自觉把厨房间里的垃圾扔进“其他垃圾”垃圾桶里,而一些旧的节能灯管则扔进有毒有害垃圾桶里。提起同一幢楼里的租户,林阿姨直摇头:“垃圾不仅不分类,有时候连袋装都做不到,一只桶拎下来,直接往楼下的垃圾桶里一倒。”

物业配合也是垃圾分类推广和推进的重要一环。在相城区庆元家园,由于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经过初步的分类操作,造成了专车收集运输时混运的情况发生。

与试点小区的生活垃圾分类成效不明显相比,马路上的垃圾分类更是收效甚微。在干将路上,记者发现路两边都摆放着标有“可回收物”和“其他垃圾”的分类垃圾箱,但是市民在扔垃圾时并没有按照垃圾箱上的指示扔。这些垃圾箱里,塑料瓶和广告纸、果皮等垃圾混在一起,分类垃圾箱形同摆设。“让我们环卫工再把这些垃圾分拣一遍,这不太现实!”负责这一路段垃圾收运工作的环卫工高师傅说:“一箱垃圾中只要有几件没有扔对,就不能按照分类收运的方法收集,只能一起倒进垃圾收运车拖走。”

居民有分类意识是关键

投放习惯短期内难改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垃圾分类的成败首先与居民的意识息息相关。长期居住在小区里的居民,无论是老年人还是青年人,对政府宣传的工作都比较支持,对垃圾分类工作比较配合。一些外来租客对垃圾分类的态度则完全不同,部分白领可能是工作比较忙,其他垃圾和厨余垃圾只用一个袋混装,垃圾袋扔下就走人,没有垃圾分类意识,也没有要纠错的概念。

市环卫处垃圾分类科干磊说:“垃圾分类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为什么还是有人不愿意做呢?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垃圾分类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分类;二是长期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引导工作,让垃圾分类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干磊还表示,垃圾分类工作的成功与否与市民是否积极参与及配合有很大关系。目前来看,市民投放习惯短期内较难改变,垃圾分类的参与率和投放准确率普遍较低。同时,前期开展的宣传效果也不尽理想,导致市民对各类垃圾分类设施的建设不理解,造成“邻避效应”。

纳入普法教育、志愿者引导

能否提升垃圾分类参与率?

苏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始于2000年,从2010年起,苏州市按照“近期大分流、远期细分类”的模式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政策法规体系,收运体系和终端处置体系上开展了探索。

截至目前,市区已有380个小区试点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建立起了“社区回收点—中心分拣站—再生资源产业园”三级回收网络体系。废旧玻璃是可回收物中的低值废弃物,目前也列入了专项回收。此外,织物回收依托市场经济,鼓励企业参与,目前共计放置织物回收箱约2000个,380个垃圾分类试点小区已达到全覆盖。

干磊认为,要提高垃圾分类的居民参与度和投放准确率,各部门应更加紧密地联合起来。例如,联合教育部门将垃圾分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联合法制部门将垃圾分类立法纳入普法教育等,通过此种方式让垃圾分类由理念转化成行为,从而逐渐深入人心。

同时,垃圾分类的成效是否显著,志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了解,苏州市许多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设立了志愿者协助岗位,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例如,苏州工业园区亭苑社区有着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垃圾分类的现场,他们会定期参与社区的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并在居民扔垃圾的时候帮助居民分类。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