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环保基础设施不健全、工业污染源头控制亦不及时,环保行业以固定资产投资或基建为主,如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发电厂及工业企业治污设备。
随后我国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当经济总量达到一定程度,我国环境面临的则是区域总体污染物的排放量超出有限的环境容量的问题。随着“九五”期间总量控制手段的兴起,环保行业进入了总量控制时代,但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环保制度不健全等诸多因素,环境改善并不十分明显。
随着时间的推进,雾霾、黑臭水体等问题持续显现,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同时单一治理或行政监管手段亦难以取得持续性效果,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环境污染是一项综合性、共生性的问题,涉及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涉及城乡协同平衡,还涉及产业布局及空间优化整合,要放到更大的维度上去考虑。“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写进党章并进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习主席的“两山论”也得到社会的共识,自此,生态文明建设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时期,“十九大”重点强调了绿色发展这一定义,并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同时将“两山论”、“最严格的环保制度”写入党章。环保问题又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的重点之一,只有尊重自然的演变过程,改变粗犷的发展方式,才能最终取得生态文明的最终胜利。
环保行业步入3.0阶段——绿色发展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根据环保行业发展历程可将其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环保1.0阶段,本阶段伴随中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环保固定资产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环保2.0阶段,则是2013年后,以“三个十条”为主的环境修复工作,强调监管治理相互配合;而环保3.0阶段,也就是“十九大”以后更倾向于将环保定义为一种绿色的发展方式:将绿色融入中国未来发展,同时将环保作为促进中国经济转型、推动产业升级的核心力量。
根据《“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三五”期间,将以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为核心,同时继续要求做好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强调从源头控制,按效果付费,采取分区域、分行业区别化对待。
整个环保体制改革是从环保监管的执法出发,重新梳理体制架构,避免执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利益关联,同时针对于污染企业,开展从源头防控、过程督查、巡视到末端约束的全生命周期的管控,通过经济和行政手段,切实形成一个闭环,最终实现环境质量的改善目标。
“十三五”增量约束性指标带来新的污染治理投入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政策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2003年至2015年,全国累计征收排污费2115.99亿元,缴费企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累计达500多万户。开征环保税,一方面可促进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环境治理上的事权财权关系,会使保护环境的税收调节更加合理、透明和有效。未来环境税收入中绝大部分收入应当归地方所有,也可使地方政府承担更多的环境治理以及监督企业减少污染排放的职责。另一方面,征收力度的大幅加强,将为国家环保投资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利好环保政策、标准的执行;同时将促使企业主动追求节能减排,加速环保投资,间接加速上游产业的优胜劣汰,促使僵尸企业的退出。
环保税法示意图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环保行业实际上是共生性很强的行业,未来这种趋势也会越来越明显。供给侧层面、工业过程或是源头的节能环保防控,污染问题解决的更直接,对应的市场空间也更大。当前资源和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粗犷式的发展方式再继续延续将后患无穷。
一、钢铁行业发展
以钢铁行业为例:“地条钢”是以废钢铁为原料,经熔化不能有效地进行成分和质量控制的钢,以其为原料轧制的钢材,属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生产和淘汰的劣质产品。地条钢企业往往设备简陋、根本不采取任何环保措施,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恶劣污染,此外,炼制每吨“地条钢”所消耗的电量也高达700-800千瓦时。去年,全面取缔地条钢事件席卷全国,随着国家一些列取缔地条钢政策的落地,2017年6月工信部宣布完成对“地条钢”彻底的取缔。每年废钢产生量约1.6亿吨,其中40%以上流入地条钢生产。
2016年起,钢铁行业地条钢取缔时间轴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利润总额呈现增加趋势,但不是特别明显;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于2016年下半年后,利润总额呈现明显的增加,尤其较2015年单月亏损情况有了明显好转,且2017年同比亦有一定增加,说明钢铁冶炼及加工企业盈利有了明显改善,2017年7月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单月实现收入6038.4亿元,利润总额323.6亿元,利润总额同比增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