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调查发现,全市目前690个行政村中,很多行政村都拥有10多个自然村,但全市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仅有600多套;而由于缺乏管护,一些设施长期“晒太阳”。此外,这些设施基本都由农委、环保和住建局投资,委托环保公司建设。因治污设施的运行管理存在大量盲区,所以很多地方责任主体缺失、维护资金缺乏、管理规章缺少。
作为我市拥有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处理设施最多的行政区,武进区目前有370多个分散处理设施点,主要由6家公司建管。据分管该项工作的区农业局周明科长介绍,该区这项工作统一到一个部门,管护费用按每个点一年1万元、电费5000元计算,今年区里拨了550多万元,然后再根据考核情况下拨到企业,建立起了区、镇、企三级管护队伍,发现问题直接向企业扣钱。
“这逼着我们不能建完就走人,现在要管护,必须有本地化的队伍才能保证效果。”常州金梓环境科技公司负责人谢小东说。
谢小东同时也表示,由于每个点的处理设计能力不同,设施的运行电费从每年至少5000元至2万元不等,按统一标准拿款,也存在一定的不合理。
“要在全市推广武进这种‘建管合一’的模式,首要解决的就是资金问题。武进做得好,是因为区级财政投入明显。”市环保局副局长祝正庆建议,“在财政拨款中,可以倡导让工业反哺农业,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筹集更多资金。”
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群众反映,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要量力而行,并将管网也纳入建设中,不宜盲目追求数字增长。另外,这些设施运行电费占比很高,目前是按“工业电价”收,基层包袱较重,希望能按“农用电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