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桐庐县随着全面实施“清洁桐庐”行动,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整村推进工程,从根本上减少了对村内河沟池塘的污染。如今,在桐庐随处可见像小花园一样的污水处理工程,不但解决了生活污水问题,也成为村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截至今年年初,桐庐县已经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共2000余座,铺设污水管网2500余公里,设置窨井7万余口,所有行政村都完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全覆盖。
开展以评促改
实行绩效挂钩
连日来,在桐庐县的乡间小巷,有一群人掀开各个村的污水工程窨井盖,查看污水工程的进出水情况,对部分工程的进出水水样进行了水样采集。这些人就是正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第二季度长效运行考核的美丽桐庐建设办工作人员。这样的考核每年都要组织4次。
为实现“建成一个、管好一个、见效一片”的成效,桐庐县在2010年第一批项目正式投入运行时,就制定下发了《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运行维护管理考核办法》,对监督主体、考核对象、考核方式、资金补助、评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明确。2011年11月,考虑到窨井数量的增加及建设标准的提高,为鼓励管理人员积极性,又出台政策,将补助标准由原按实际在册人口6元/人和工程数量500元/口提高为按实际在册人口10元/人和工程数量1000元/口进行核算,确保了“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的管理机制有效运行。
桐庐县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长效运行管理工作均以“村民自建自管”为原则,以相关行政村为责任主体,聘请本村村民为管理人员的方式进行,全县共配备了污水处理工程长效管理人员共340名。
整治农村沟塘
复原生态本色
把美人蕉移栽到水边,吸收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放养螺蛳,让它吃掉水中的藻类;设置小型喷泉,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建设人工生态浮岛净化水质……桐庐县横村镇阳山畈村的村民发现自从村内池塘经过“梳妆打扮”后,原来水质经常发黑发臭的现象越来越少,发臭多年的池塘全面焕发生机。这正是桐庐县实施的农村河沟池塘生态化改造工作的一个缩影。
据桐庐县环保局工作人员介绍说:“把美人蕉等亲水性植物种在水边,不但可以阻挡土壤颗粒随着地表雨水进入池塘,还能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增设生态浮岛,让植物在类似无土栽培的环境下生长,植物根系自然延伸并悬浮于水体中,不仅赏心悦目,也可以吸附、吸收水中的氨、氮、磷等有机污染物质,为水体中的鱼虾、昆虫和微生物提供生存和附着的条件。”
由于池塘生态化改造是一种既具有污水治理功能,又兼备园林水景观效果的多功能的实用生态设施,大受老百姓欢迎。今年桐庐县在分水镇新龙村、江南镇环溪村、荻浦村等5个行政村开展这项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方案设计工作,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
建立数字平台
通报最差工程
走进桐庐县瑶琳镇姚村,村口一边是生态化改造的小溪,清澈见底,流水潺潺,另一侧是能容纳1000余人的太阳能微动力污水处理工程,生长在人工湿地上一簇簇盛开的美人蕉和绿油油的伞草生机勃勃,蝶飞蜂舞,仿佛一个小花园。
在桐庐县这样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有2000余个,分布在全县183个行政村,为监管好这些点多面广的工程,桐庐县适时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农家乐污水治理长效管理办法,实施“最差工程”评选,公开通报。此外,县农整办每年还对每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季度检查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补助挂钩。
同时,桐庐县还创新运用了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管理平台、移动导航巡查和快速监测反馈系统。
今年桐庐县在10个污水处理工程开展在线监控、监测试点。通过电子监控,农整办工作人员不到现场,就可对工程现状一目了然,发现无出水或植物枯萎可及时通知当地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