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东郊垃圾填埋场位于市郊白水塘村,在那里掩埋着昆明主城区近10年来产生的376万吨生活垃圾。去年年初之前,只要走进垃圾填埋场方圆3公里内就能闻见强烈的恶臭,有风吹过时垃圾漫天飞扬。而昨日下午,当记者来到经过覆土绿化的东郊垃圾填埋场时,发现这里俨然已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森林,臭味也消失得无影无踪。
昆明东郊垃圾填埋场于2001年5月正式启用,至2010年1月东郊垃圾焚烧发电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前,昆明主城区产生的生活垃圾有一半倾倒在此,在近10年的时间里,这里已填埋了376万吨各式生活垃圾,形成了一座巨大的“垃圾山”。东郊垃圾焚烧发电厂启用后,垃圾被资源化再利用,填埋场的垃圾虽然不再增加,但原先已经倾倒于此的垃圾依旧暴露在外。“垃圾运送至场内后,只进行了简易的填埋处理,浓烈的臭味依旧会招引大量苍蝇,风一吹,塑料袋、纸片就满天飞,只要走进填埋场方圆3公里内,就会被强烈的恶臭熏得直恶心。”直到现在,已在东郊垃圾填埋场工作了10多年的场长白岩松想起以前的场景都摇头不止。
去年年初,根据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提升及环境综合整治要求,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联合市园林绿化局对东郊垃圾填埋场进行了覆土绿化改造,现在,在东郊垃圾填埋场260余亩的土地上,已种植了7万多棵圣诞树、桉树、藏柏等15种树木。“覆土工作持续了4个月,厚的地方盖的土有1米多深,浅的地方也有50多公分,覆土工作结束后,整个地区臭味就已经不明显了。”市园林局羊甫苗圃副主任李留才介绍,“由于是尝试性工程,开始种植的都是耐受力强、易成活树种,比如桉树和圣诞树,后面在靠近道路的地方才开始种植一些观赏性树种,诸如红叶李、银杏等,今年还种植了不少小乔木和灌木,现在整个垃圾填埋场已经被改造成了一片树林。”记者看到,由于吸收了垃圾中的营养成分,树木长势都很良好,去年早期种下的树种,树杆直径已达到了7至8厘米。“覆土绿化改造之后,只要一有空闲,工作人员就会出来走走,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看着那么一大片垃圾变成了树林,大家心里都很激动。”白岩松说,“环境的改变带动了附近经济发展,前
不久一家企业还在附近投资休闲产业,这在以前是不敢想象的。”
白岩松告诉记者,垃圾填埋场底部设置了防渗膜,垃圾产生的渗滤液都会通过管网进入场内的污水处理厂,因此不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每天净化出的中水约有150立方,目前都用于树林的灌溉。“当垃圾填埋到一定高度后,就会产生沼气,为了合理利用资源,2008年3月市政府还在垃圾填埋场旁边建设了一座沼气发电厂,2009年4月建成投产至今,沼气发电厂每天可生产1万4千度电,森林下的‘垃圾山’依旧在发挥着余热。”(昆明日报 记者孙潇)
主流声音
化腐朽为神奇
昔日臭气熏天、尘土飞扬的垃圾填埋场,如今变成了一座美丽的森林.不仅如此,垃圾填埋场旁边的沼气发电厂,每天可生产1万4千度电,使垃圾变废为宝,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过去,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严重影响城市环境。
垃圾如何处理已成为当前现代化城市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有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面临“垃圾围城”困局,全国城市垃圾堆存累计占据土地超过5亿平方米,每年的经济损失高达300亿元。因此,环保专家普遍认为,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是今后城市垃圾处理的大趋势,这也是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关系千家万户,关系一个城市的综合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按照全民动员、科学引导,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加强全过程控制和管理,突出重点工作环节,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明确提出,未来5年要建立健全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推进餐厨废弃物等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垃圾处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垃圾的分别回收、分别加工利用、分别处理等诸多环节。这就必须建立长效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让垃圾处理有利可图,以吸引市场资本涌向这个产业,实现公益事业的产业化运作。昆明市东郊垃圾填埋场将“垃圾山”变森林,建设沼气发电厂,不啻是一个可行和值得推广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