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一气贯通,滔滔江水自西向东流入东海。三江和两岸的秀丽,自古就被无数文人墨客所称道,留下了数千古文诗词和《富春山居图》这样的传世佳作。
然而,早些年在这优美山水诗篇中夹杂着矿山开采留下的千疮百孔的伤疤,江面上漂流的垃圾,污水横溢的工厂和养殖场、无序的采沙船和砂石加工,破旧杂乱的沿江构筑物,犹如浪漫的交响乐中不和谐的音符。
如何让“三江”的水更清岸更绿?2011年,杭州市委、市政府推出杭州历史上最大的生态修复和城乡统筹工程——“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后,应“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五位一体和“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杭州市加大推进“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步伐。通过3年整治,沿线面貌大为改观,精品工程亮点纷呈,整治成效初步显现,基本探索出了一条大江大河整治新路子,为“美丽杭州”建设抹上了色彩靓丽的一笔。
“我们把办公室搬到一线,就是为了方便一线指挥,一线作战。”杭州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科员郑小龙同时也是三江两岸现场办(以下简称“现场办”)的工作人员。现场办还有来自农办、农业局、林水局等部门的十多个抽调来的挂职干部,近3年来,他们每天来回奔波于城区和位于钱塘江边的办公室之间。从综合性码头到沿岸景观带建设,从沙洲岛整治到美丽乡村建设、矿山覆绿、乡土建筑保护,现场办的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协调任务非常繁重。
截至去年,市级财政用于“三江两岸”生态部分的补助资金已达1.4亿元以上,不仅促进了高污染、高耗能产业的转型,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也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沿江百姓得实惠的目标,努力走出了一条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治水先要保护水源水质,同时,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对岸线生态进行有序修复
“三江两岸”整治范围上游起于千岛湖,下游止于杭州经济开发区和大江东新城,总长约231公里,沿线涉及10个行政区域。整治工作重点包括实施保护水源水质、促进产业转型、完善基础设施、开发人文旅游、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六大类项目。
整治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水源水质。通过实施关停污染企业、砂石码头和拆除挖沙船、封堵排污口、截污纳管、扩建和新建污水处理厂、建立水质预警体系等10项整治举措,3年来,沿江累计关停搬迁电镀、化工、印染、造纸、水晶行业等污染企业476家;关停拆除各类砂石码头172个、砂石加工厂10家、造船厂3家,停航采砂船37艘,拆除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16个;清除水产养殖网箱5700余只;关停搬迁畜禽养殖户(场)213家;实施规模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养殖废水零排放等项目96个;实施肥药双控和测土配方施肥项目95个;完成沿线河道综合治理378公里;完成千岛湖25艘工作船的污水收集改造;建成了码头船舶污染物处理设施;建立了沿线江面垃圾打捞机制,建成7个三江干流水质自动监测站。
同时,通过开展污染行业专项整治、落后产能淘汰、清洁生产审核和生态化改造等,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建德、桐庐开展了化工、电镀行业专项整治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关停搬迁砂石、石材加工企业97家,完成提升改造67家。富阳大力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单条年产1万吨以下的板纸生产线,削减产能80万吨。全市共完成和通过清洁主产审核企业59家,实施沿江企业外立面生态化改造4家。
重点推进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镇级污水处理厂、管网建设、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和环境监测预警站等工程。对沿江145个美丽乡村和45家农家乐开展了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阳能微动力技术,形成了栅格过滤、厌氧发酵、人工曝气、人工湿地等一整套先进的多级处理工艺,累计已在沿江农村建成生活污水处理设施400多套,两万多农户纳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今年初,桐庐县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的全覆盖。建成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工程5家;7家日处理能力达10万吨的工业污水处理厂相继投入运行。建设畜禽尸体无害化处理设施18套;完成沿江的已建成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处理设施3个,并对三江沿线45处工业烟囱实施景观化改造或拆除。
推进“黄金水道”建设,启动实施9个综合性码头建设工程,完成富阳东洲、桐庐综合作业区、红狮码头和淳安货运码头4个码头建设。全面开展江堤滩涂生态修复和绿化,新增绿化面积18万平方米,复垦100亩。推进沿江生态景观带建设,完成两岸江堤200米内生态景观带建设112.6公里,绿化508万平方米。启动沿江景观道路建设146.3公里,已完成93公里;累计实施沿线林相改造5.67万亩,护岸修建79公里。
以三江沿岸为重点,实施了矿山、坟墓、河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面源整治等工程。启动10个矿山生态治理工程,开展三江沿线50米内构筑物整治,完成构筑物整治2582处,面积达13.4万平米;场地整治93处,面积62.7万平米;其它整治126处,面积7万平米。
打造两岸靓丽生态景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带,赋予“三江两岸”深厚历史文化内涵
通过一手抓环境整治的减法,来促进企业产业转型;一手抓岸线生态修复、美丽乡村和旅游建设的加法,“三江两岸”工程把沿江的山、水生态优势实实在在地转化为经济优势。
通过关停污染企业,完善基础设施,对工业功能区生态化改造和沿江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进行改造。对沿江可视范围内的废弃矿山、各种施工场、废弃堆放场进行清理、复垦或绿化,找回自然景观。在沿江自然滩涂种植绿色植物,恢复自然湿地。推行树葬,改造两岸生态墓地;通过种植和补植,建沿江生态景观涵养林、生态公益林,真正做到让江水清起来,让两岸绿起来,还原绿水青山,恢复生态环境。在沿江231公里长的“三江”整治段面和环干岛湖一周,打造临江(湖)风情景观带、近江(湖)绿道景观带和望江(湖)休闲景观带3条景观带。
临江(湖)风情景观带,即在沿江(湖)50米范围内,在两岸和环千岛湖建设一条长716公里滨水景观道。对此范围内沿江的道路、桥梁、亲水埠头及旅游码头进行规划和建设。对泵房、排水口等沿江构筑物进行景观化修复;因山就水利用江堤、废弃的乡道、县道改建,或者加宽加固原先的田间小道建成。做到“亲江、亲水、亲土”相融合。为游客沿江散步或骑自行车等提供场所。
近江(湖)绿道景观带,即沿江(湖)50米~200米区域内建绿道景观带。对此范围内破坏江边天际线永久性建筑暂停审批;对沿线有碍视觉效果的临时建筑、种养殖棚等进行全面的清理和整治;并将本着生态化、本土化、多样他、人性化和可行化原则,充分结合现有公路、地形、水系、植被等自然资源特征,打造一条沿江生态绿道。在特色区块设置驿站,做好与公共交通网的衔接,完善换乘系统。绿道将包含9个风情小镇,串联94个景点,覆盖145个村落。建成后,杭州将成为长三角第一个“绿道城市”,中国首个“自行车旅游城市”。全程长达716公里“三江两岸”绿道,也将是国家第一条滨水景观道。
望江(湖)休闲景观带,即以沿江(湖)200米外向天际线延伸建休闲景观带。对沿江矿山整治修复、工业烟筒、废气排放口拆除和景观化改造的同时,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农耕景观、沿江公园、美丽乡村、农家乐等旅游休闲元素进行规划设计,打造旅游综合体,加强城乡区域统筹、构建城乡区域一体化的核心理念。
在整治造纸、电镀、化工、印染、采砂、采矿等企业的同时,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生态转型,打造“三江两岸”生态经济产业带,把“三江两岸”生态资源优势向产业发展优势转化。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布局,制定“三江两岸”生态产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生态文化带、生态休闲带、生态文创带和农业观光带。 重点推出5类项目:一是转型升级类项目。对部分影响“三江两岸”生态景观的矿山、码头和污染企业,实施转型升级和“腾笼换鸟”,发展现代服务业;二是休闲旅游类项目。推进沿江景点升级和串联集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三是观光农业类项目。按照“园区档次高、产品效益高、农民收人高”的要求,建设一批油菜花观光园、蚕桑示范园、蔬菜精品园、农艺生态园等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四是运动健身类项目。按照能承接规模赛事、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开发一批绿道自行车、水上运动、高空滑翔等运动健身项目,以水上运动项目为主开辟旅游综合体项目。五是养老慈善类项目。鼓励养老机构从城市、郊区向“三江两岸”转移,发展养老慈善产业,打造一批集旅游、运动、养老、休闲为一体的综合体项目。
贯穿于大杭州的“三江两岸”拥有丰富的文化基因,特殊文脉是传承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源,也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宝贵财富,对推动杭州从“诬湖时代”迈向“钱塘江时代”,发展沿江特色产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充分发掘“三江两岸”的历史文化内涵,着力于打造现代富春山居图,切实加强乡土建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农村原生态保护,尤其是在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中,彰显“三江两岸”的文化特色,融入现代文化元素,体现生态文化旋律,展示乡土文化风貌,建设一批充分体现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元素的乡镇风貌风情小镇。
规划先行,阶段区分,建立目标责任体系,强化整治标准和政策指导,以重点项目带动整体工程
三江两岸整治战线长,任务重,关停搬迁企业多,各项工作与沿岸数百万人民群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协调难度大,保障任务繁琐。如何保证整治工程顺利实施,杭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条整治大江大河的路子。
在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概念规划》统领下,按照“四规合一”深入实施交通发展、旅游开发、堤防建设与河道整治等控制性规划,落实景观廊道、绿道、码头等建设项目规划。全市各区县(市)也结合实际,分别编制了各自的整治建设规划,做好与概念规划对接的同时,进一步做好整治建设项目的方案设计。
为确保“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在市委市政府以5年为期,1年全面启动,力争3年基本完成的总体框架下,围绕总体目标的实现,结合各地实际,对各项工作进行细化区分,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使整个工作既有长远的奋斗目标的激励,又有明确的近期工作目标,便于执行和操作。
市里成立了“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下设环境整治办公室和生态建设办公室,分别设在市环保局和市农办。组建了市“三江两岸”现场办,以市环保局为主,选派有关部门人员进驻现场办公,负责信息梳理、工作协调、督察落实、情况反馈等工作,形成了“橄榄型”的组织框架。区、县(市)也都组建了相应的组织框架。
通过建立目标责任体系,把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各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并签订年度目标责任书,在全市上下形成分工协作、良性互动、责任到位、措施到位的工作机制,通过联合执法、现场督察、情况通报、工作督办、专项督察等方式,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措施。建立“一月一通报、两月一督察、季度开例会”等工作机制,加大情况通报和督促检查力度。工程实施以来,先后组织召开30多次专题协调会议,赴现场督察321次,累计出动人员976人次。各区、县(市)也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并及时向市里报送进展情况,确保“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上下呼应、整体推进。
为发挥市级财政对“三江两岸”工程的引导和推动作用,先后制定出台了《杭州市“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环境整治项目以奖代补暂行办法》和《生态建设项目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两年市级财政累计下达补助资金3亿元。在加大市本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确保了各项目顺利实施。
工作中强化整治标准和政策指导,先后编制完善了排污口景观化改造、码头生态化改造、码头整治后生态化修复、烟囱景观化改造4个指导意见,出台了沿江50米构筑物及废弃场地整治、绿道建设技术导则两个指导性意见。同时将“三江两岸”工程纳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实时管理数据库,实现项目全过程动态管理和项目进度网上申报。
在全面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作的同时,对重点区域的重点问题实施重点突破。在重点工程的引领下,各项工程有序推进的同时,先后打造了江滨南大道、十里红叶项目、芦茨慢生活体验区、干汾绿道和驿站等18个亮点示范工程,其中,固体废物无害化处置、沙洲岛整治、生态景观护岸修建、污水处理等项目完成量超过目标任务量。
“三江两岸”整治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计划到今年底,影响水体质量和两岸景观环境的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到2015年,基本建成一条“山水秀美、生态宜居、城景交融、和谐发展”的黄金生态旅游线,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发展和谐稳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