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污水处理成环保投资“第二枪”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3-24  来源:理财周报  浏览次数:605
核心提示:“雾霾战”无疑是今年环保事业打响的“第一枪”,而环保行业中的污水处理板块,也紧跟着升温,成为资本市场“第二枪”的靶子。据理财周报记者统计,涉足污水处理上市公司共有36家,总市值2703亿元。

在污水处理这个链条上,资本市场紧盯着的是上游的设备和药剂、中游的工程实施以及下游的运营三个板块,这也是产业链上的“三个活水源”,不少企业正在把资金流注入这三个板块。 

“我个人认为处于下游的运营环节最重要,主要原因之一是能运营好是上游的好设备,好工程设施的最好检验,未经运营效果检验的设备与工程都不能自封为好。而目前我国环保产业链的总体生产水平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上水平,发达国家的中下水平,最脆弱为运营环节,其次为工程,产品较好。”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科所副所长许振成告诉记者。 

我国的水污染治理产业链呈现金字塔形,自上游到下游,收入占比逐渐减少,但是利润率水平逐渐升高。这种结构决定了在水污染治理需求大幅度增加的情境下,全产业链的整合。 

从2013年1月至今行业内共发生了16起并购事项,交易总价值8.9亿元。并购事项较多的是碧水源和国中水务,均发生2起并购事项。 

上游:市场分裂毛利率低,超滤膜值得关注 

在污水处理产业链上,上游的设备、药剂等占据了产业链收入的53%。 

据了解,污水处理行业的上游主要表现两个特点:一方面产品种类繁多、市场分割严重;另一方面竞争较激烈、利润率相对较低。根据《中国环保产业》的统计,样本企业产品数量总计在2500种左右,水处理药剂、材料、检测仪等种类都在100余种,每种产品对应的收入不过两百万元,利润更是不到一百万元。 

目前国内污水处理设备生产厂家大多规模不大,并以民营企业为主,能够提供成套设备的企业很少,大多数以生产成熟的单机产品为主。除了本土企业,利用国外技术的合资企业是这个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占据了高端设备市场,国内企业则集中在管材、水泵、风机等传统产品市场。 

在上市公司中,污水处理设备包括消毒设备、超滤膜、反渗透膜、水泵和鼓风机等,药剂包括活性炭和聚丙烯酰胺。其中,碧水源和津膜科技(行情,问诊)的滤膜、超滤膜以及传统处理方式使用的鼓风机值得关注。 

中游:“膜技术热”有待考究,产业延伸趋势 

“膜技术”成为业内和市场的热词,在这个环节上最广受关注,但许振成却对此抱有冷静的态度:“膜技术仅是依托材料技术进步而促使传统的物理过滤工艺革新应用的一种污水处理新形式,是近四十年数十数百件新形式中一种。本人认为并没有特别重要之处,之所以有人在市场上宣传为很重要,一是我国实施了偏严的排放标准,二是有人乘制度规范不完善之机力图获取超过实际环境效益的过分经济利润。” 

目前,膜法饮用水净化工艺在我国城镇供水领域的占比仍较低,“国内使用膜技术处理的主要是企业和工业园区,但是成本高,一般在4000-5000/吨水,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客户是涉及重金属的电子行业。国内的应用技术比较成熟,但是材料大部分还得进口国外。”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科所高级工程师庞志华告诉记者。 

国内膜应用技术较为成熟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津膜科技和碧水源。 

津膜科技近期研发热致相膜成功,该公司通过上市募集资金投入复合热致相分离膜和海水淡化预处理膜项目,有效突破膜组件产能瓶颈,项目达产后,公司膜组件年产能达415万平方米,是目前的4倍。 

一方面,膜技术企业自己做强做大,另一方面也在寻求强强联合。2013年6月碧水源发布公告,收购京建水务20.82%股权,以雨污水的收集、处理、回用和城市防汛保障为京建水务主营业务。而致力于水处理技术与膜材料技术的研发、生产与应用的碧水源通过此次并购,从中游延伸至下游,强强联合。 

“我坚信环保产业必然会长链化,不只是工程与运营两个环节,而是会发展到几个环节、十数个乃至数十个环节。”许振成也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下游:有待打开,市场潜力高于上游 

下游的运营包括工业废水以及市政生活污水处理。 

总体来看,在处理技术、运行波动、资金支持等几大问题上,我国工业废水第三方运营的市场门槛要高于市政生活污水,这也造成了目前国内成规模的运营工业废水处理的企业非常少,主要参与的是国外具有技术和资金实力的公司,如威立雅、联合环境、中法水务等。国内的企业如创业环保(行情,问诊)、中电远达(行情,问诊)、桑德国际等,均参与个别项目。 

“国外资本对我国环保产业有很大的兴趣与进入的布置。各企业有各企业的策略。但我相信不论资本来自何方,要在中国环保市场中有所作为,必须将外来优势本土化。而以行政背景与国资投入为背景的企业以北方地区为优胜,以市场与民资为背景的以南方,尤其珠三角地区为优胜,并具有较好的成长空间。如最近香港上市的中滔环保是一家上升较快运营较好的本土企业,他们创立了环保企业与生产企业自主服务市场的经营模式。”许振成告诉记者。 

而针对未来发展趋势,申银万国分析师王威认为,国内水务产业链的发展机会是在下游而非上游。因为下游门槛更高,再加上运用类业务垄断的性质、带来了较高的毛利率水平。而在上游,国内企业的水处理设备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门槛低,大量的企业参与竞争导致利润率水平低于下游。 

对此,许振成也表示同意:“环保产业发展的根本是进一步打开,规范与完善下游运营市场,要减少行政对产业链各个环节管得太多,管得太细而管得不到位,管得矛盾四出的状况。要构建环保企业与生产企业自主互相服务市场体系,形成责任分明的产业环境。” 

污水处理业上游:两种工艺核心物质各异,滤膜已实现替代进口 

污水处理任重道远,而同时,水处理行业也孕育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不过在上游市场,水处理设备市场种类繁多包括管道、污泥处理、消毒、膜、仪表灯几大门类,以及上千种具体设备。种类庞杂的设备、药剂种类,造成上游市场高度分割,成为市场快速增长障碍。 

“目前水处理主要有活性污泥法和膜处理法,有时会同时使用。涉及到的设备很多,不过最重要的还是水泵、鼓风机、膜这几种技术、造价都比较高的设备。”上海一位环保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 

本期理财周报将从两种水处理工艺出发,寻找水处理行业上游核心物质。 

传统工艺核心:水泵和鼓风机 

活性污泥工艺是主流水处理工艺,通过将空气连续鼓入含有大量溶解有机物质的污水中,利用活性污泥上大量的微生物,将有机污染物转变成无害的气体产物、液体产物和固体产物,最后再进行固液分离,从而实现污水处理。 

活性污泥工艺一般要经过初级处理、一级处理、二级处理、深度处理等几个阶段。而一级处理主要在初沉池中进行,将会应用到水泵、鼓风机等设备。 

国内水泵设备上市公司主要有南方泵业和新界泵业,南方泵业公司战略布局定位高端公司重视研发新产品,以不锈钢离心泵为核心,从水处理领域向环保领域进军。 

新界泵业将以农用水泵、城镇生活用泵为主,并涉足环保水处理行业,2012年收购了浙江博华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向环保工程、污水处理领域扩张。 

另外,高压离心鼓风机也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设备,直接决定其效果与能耗。处理流程中主要使用高压离心鼓风机用于曝气池增氧,促进好氧微生物生长,是污水处理厂的核心设备。 

目前主要以意大利新比隆、韩国SJT、丹麦HV、日本日立等进口产品为主,一般来说,一个日处理能力5万吨的污水处理厂需要配备4台高压离心鼓风机(3转1备),风机设备投资约400万元。据风机协会统计,未来3-5年用于污水处理的离心风机每年市场达30亿元。 

国内涉及鼓风机的上市公司包括陕鼓动力、山东章鼓和金通灵。 

3月11日,山东章鼓公告,成功研发“污水处理用脂润滑罗茨鼓风机”新产品。该产品为公司专门针对污水处理行业研发的新产品,在产品结构和性能上得到大大的改善和提高,基本可以对一些进口鼓风机进行替代。 

而金通灵在2012年11月与斯凯孚(中国)销售有限公司合作开发新型磁悬浮式高速离心鼓风机。并且,预计新型磁悬浮式高速离心节能鼓风机综合效率较原有污水处理用高效单级高速鼓风机提高8%以上,达到国际领先技术。 

经过污泥处理工艺后,一般还会进行深度处理进行消毒,主要方法包括活性炭吸附法、臭氧或氯消毒杀菌等。 

国内生产活性炭和聚丙烯酰胺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宝莫股份和元力股份,而山大华特是国内领先的二氧化氯发生器、消毒剂专业制造企业,已形成八大系列一百多个规格的二氧化氯发生器产品以及十余个规格的卫生消毒系列用品。 

先进工艺核心:滤膜实现进口替代 

随着对水资源的诉求提高,以活性污泥及其改良技术为主的传统的水处理技术无法满足对水资源化的要求,逐渐发展出的膜技术。主要有微滤、超滤、纳滤和反渗透膜技术,各种膜技术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孔径尺寸由粗到细。 

膜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系统稳定性高,出水质好,除磷脱氮效果好、占地少、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缺点是初始投资成本高,运营过程中膜的清洗也会增加运营成本。 

目前国际上在技术上领先的企业包括GE、陶氏、西门子、海德能、三菱丽阳等,并且其中多数早已进入中国市场。 

GE在中国有两大基地,一是2003年成立的无锡生产基地,共有6条生产线,产品涉及化学助剂、卷膜、反渗透膜、超滤膜、TOC总有机碳分析仪、EDI电去离子模块等;二是上海研发基地,研发领域包括化学药剂、膜处理等,开发的反渗透膜已经成功应用于饮用水和饮料行业。 

而中国是陶氏的重要市场。2011年陶氏在亚太地区106亿美元的销售额中,有45亿美元来自大中华区域,占陶氏亚太地区的43%,占全球销售额的7%。 

国产滤膜近年来快速发展,本土产品实现进口替代。 

碧水源是世界上同时拥有全套膜材料制造技术、膜组器设备制造技术和膜生物反应器水处理工艺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少数公司之一。 

津膜科技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天津工业大学膜分离研究所,津膜科技的业务集中在超滤和微滤膜领域,其市场空间主要在市政供水、市政污水处理及回用、工业水处理和海水淡化处理领域。 

反渗透膜的龙头为南方汇通,目前拥有300万平方米反渗透膜产能,占国内10%的市场份额,产品毛利率达40%。

与现有的微滤、超滤、纳滤、反渗透膜等各种膜相比,丹麦Aquaporin公司利用DNA重组技术研究开发的仿生水通道蛋白液体膜孔径只有0.5纳米左右,可通过分子量达到个位数基本,比目前最精细的反渗透膜还要精细,同等压力下,水通道蛋白膜的通水量是现有反渗透膜的约8倍,盐截留率达到96%。 

而该技术曾获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代表了水处理领域的未来方向之一。 

2013年8月,国中水务与Aquaporin公司计划投资2500美元在中国成立一家合资公司,Aquaporin公司以无形资产出资,新公司将主要从事中国市场水处理仿生膜的研发、商业化、改进和销售,并且使用仿生膜研发和商业化水处理/海水淡化系统。 

污水处理业中游:膜处理市场将达76亿,碧水源并购延伸产业链 

短短20多年,膜作为一种新兴高效的分离技术广泛应用在电力、纺织、化工、电子、冶金、石油、食品、饮用水净化、工业水处理、生物制药、发酵等各个领域。

“在我国因为水的问题比较严峻,因而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发展的比较快,尤其在废水处理,特别是水资源再利用方面有广阔的前景。”国家环保总局华南环科所彭晓春主任告诉理财周报(微信公众号money-week)记者。 

他还告诉记者,膜法水处理市场前景光明,在现有的污水深度处理工艺中,膜处理方法是相对成熟的技术。 

信达证券行业分析师左志方告诉理财周报记者,“十二五”时期,膜法污水处理市场年均容量将达到76亿元,如果饮用水市场也开启,将进一步提高膜市场的成长空间。 

膜法污水处理市场将达到76亿 

“新增污水处理市场54亿元大中城市污水基础设施建设高潮已经临近尾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5%,未来小型城镇项目将会成为新的增量增长点,新增设施的处理规模将以中小规模为主。”行业分析师左志方表示,“十二五”规划将要求县级镇,尤其是重点镇建立污水处理厂。 

据《“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市政和工业均包括在内)将延续“十一五”期间的增长趋势,2015年末,规划的全国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0805万立方米/日,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资金总量约为1351亿元(包括新增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假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中使用膜技术的占比提升到20%,则市场空间为270亿元,平均每年54亿元。 

根据目前环保部的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现有的出水标准为二级的污水处理厂全部提标为一级B;重点流域的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将提升为一级A。 

“截至2008年,达到一级B排污标准的污水处理厂仅仅达到一半,有31%的污水处理厂仍然只能达到二级排放标准,有7%的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排放标准。我国近几年每年新增1300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 

上诉分析师左志方认为,“2009-2010年的新增污水处理能力全部达到一级B排污标准,50%的一级B排污标准改造为一级A,按照2010年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3392万吨/日的能力测算,“十二五”期间需改造的污水处理产能达到5563万吨,即年均改造需求达到1112万吨,假设其中10%应用膜技术,将带来112万吨的需求,按照每万吨改造投资2000万元估计,年均约22.4亿元的市场。” 

国内膜行业群雄争霸 

全球膜市场组件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00亿美元。在国内市场中,外资品牌占据比较高的市场地位,海德伦(美国)、陶氏(美国)、GE(美国)、西门子(德国)等牌知名度明显高于国内厂商。国内市场知名度相对较高的是碧水源、天津膜天膜(津膜科技)等。 

膜技术是水处理行业的一块“肥肉”。不过,眼下这块“肥肉”大多被含在外企嘴里。 

德资企业美富特(MFT)膜科技公司技术总监许锦鹏称,国内企业膜技术自主研发实力较弱,目前大多数技术从国外引进,国内具有自主研发实力的企业不超过3家。 

中国膜技术研究起步并不晚,从上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研究,但因为各种原因中间一度中断,而美国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研发,且研究具有连续性。 

但是整体来看,国内的膜及组件市场的集中度不高,正处于群雄争霸的时期。 

津膜技术丰富,碧水源专注MBR 

碧水源是国内最大的MBR污水处理领域的开发应用企业,公司在大中型项目上的市场份额达到60%,主要的竞争对手是GE、西门子等跨国企业集团。 

据了解,碧水源拥有包括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工业废水处理MBR组合工艺技术、微污染地表水处理技术、饮用水深度处理技术、自来水处理、水务投资及运营服务等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 

为提升公司在北京地区的发展空间,2013年6月26日,碧水源公告,公司拟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增资北京京建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公司以超募资金出资1亿元,增资后持有京建水务20.82%股权。 

公司称,借助京建水务的水务市场基础及市场运作能力,更好地把握市场机会,特别是使碧水源公司在北京地区市场基础更加牢固与稳定,从而使公司在北京地区市场的优势得以进一步加强。 

此外,2013年11月碧水源公告称,拟以现金2.1亿元认购武汉控股(行情,问诊)非公开发行股票3573万股,认购价格为5.95元,将持有发行后武汉控股5.04%的股权,成为武汉控股的一个主要股东。 

武汉控股认为,公司与碧水源同处环保行业,在污水处理产业链上处于上下游的关系。 

据理财周报记者研究中发现,在膜法水资源化领域,津膜科技是国内最早、最为领先的膜材料研发生产企业之一,2007年产业链向下游延伸,进入膜法水资源化整体解决方案领域。 

该公司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膜法水资源化核心技术,突破了发达国家垄断。 

膜工艺涵盖:连续膜过滤(CMF)、浸没式膜过滤(SMF)、膜生物反应器(MBR)、双向流膜过滤(TWF)。 

不同工艺应用于不同领域:CMF、SMF主要处理相对清洁水,应用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给水净化、海水淡化,占整个应用领域的绝大部分。MBR不需要二沉池,占地面积小,对氨氮、COD去除彻底,应用于市政污水、工业废水领域。TWF主要应用于工业特种分离领域。 

天津工业大学膜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副所长杜启云表示,目前在国内的上市公司中,碧水源等属于中国膜技术市场中具有核心技术领域有一定的优势,但放眼国际国内公司也只能算“小公司”。在这方面国内产学研各方还需共同努力。 

污水处理业下游:研发与市场不分家,污水处理BOT模式存风险 

受两会期间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影响,污水处理等环保概念股涨幅明显。有关数据显示,3月初以来,多只污水处理概念股均逆势上涨近10%。其中开能环保(行情,问诊)实现涨停。紧随其后的是兴源过滤(行情,问诊)上涨9.25%,另有国中水务,兴蓉投资(行情,问诊)等都涨势凶猛。 

技术研发:投资大但投资回报效率低 

在传统定义中,水务企业包括供排水、水电、水源工程、管网建设,节水、污水处理以及相关设备生产等一系列产业节点形成产业链。 

整个水务产业中,污水处理行业属于产业链条偏末端的位置,其上游相关行业主要为污水处理设备制造行业,下游行业模糊,经污水处理的水体一部分回用给用户,另一部分直接排放给自然水体。 

“我国目前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已相当成熟,其核心技术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对活性污泥法(或生物膜法)的改进及发展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这些技术与美国乃至世界的技术都是基本接轨的。但是,我们可能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效率,低投入。投资规模很大,但是投资收回期又很长。相较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美国PURE GEN水处理设备公司市场部负责人向理财周报记者表示。 

事实上,虽然我国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长迅速,但在污水处理能力上存在着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全国近2千多座污水处理厂中,有一半处于半开工状态。 

收费标准定价过低,无法满足正常运行所需的费用;污水管网的建设相对落后,导致实际处理量并不高。 

运营管理:市场与研发不分家 

随着发改委对污水治理的关注力度不断加强,水务公司逐渐将重心由“自来水生产销售”逐渐转向“污水处理”。 

表现突出的如首创股份,公司主要从事基础设施产业特别是水务产业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主要业务涵盖城市自来水生产、供水、排水等各个生产和供给领域。 

2001年起,该公司专注于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两大领域的投资。自2009年以来,污水处理的收益从29.17%攀升至今年的44.74%。 

“优胜劣汰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轨迹,目前来看,我国的污水处理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并不高,行业内各企业的规模明显地参差不齐。但相较于5年前,在技术力量上已经有了飞速的提升。可以预见,缺乏研发和技术竞争力的企业将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一位研究员告诉记者。 

该研究机构正服务于上海一家知名的水务公司,提到行业敏感性话题,她略显保守地说:“技术与开发只是冰山一角,一些规模大的企业,更多是依托了资本的运作、运营管理、市场拓展等。” 

巴安水务在市政污水处理以及工业污水处理方面都有着成熟的技术和研发能力。有趣的是,在试图采访巴安水务的技术部负责人时,他们表示“我们的技术人员都去跑市场啦”。技术人员没有待在办公室里搞研究,反而投身于市场,这恰论证了,市场与研发的重要性已不分伯仲。 

污水处理厂:BOT模式存风险 

“建设—经营—转让”,作为国际通行的一种基础性公共设施建设的融资方式,BOT模式使基础设施商业化和私营化,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重要选择之一。 

在深交所,香港主板以及新加坡主板均有上市的桑德环境(行情,问诊),凭借其技术水平,综合实力及丰富的经验,属于国内环保产业的龙头。在前几日发布的公告中显示其已中标长白山供水及污水BOT项目。总投资金额近人民币150亿元,其中长白山保护开发区项目总投资约5000万元,获得特许经营权30年。 

光大证券的研究员陈俊鹏表示,该公司2014年的业绩首要来源于BOT项目,预计今年内生性业绩增长有望达到40%。 

与之相同的还有创业环保,这家在天津的环保公司最大的股东是天津市政府投资有限公司,持有57.52%的股份。该公司同样通过BOT项目投建,形成了自来水供水,污水处理长运营,建设,设计咨询,再水生产和销售以及环保设备制造的产业链。 

上海排水行业协会一位长期从事城市水务研究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尽管利好消息不断,但BOT运营模式存在其不可阻挡的风险。“政策方面的风险是首当其冲。BOT项目怎么操作,完全是由政府来制定规则,并且全程参与的。消费者利益和投资者利益需要兼顾,而一些失败的BOT案例,恰是由于政府能力不足,盲目签署协议而导致的结果。”创业环保就曾面临能否续签天津污水处理特许经营权的风险。 

“其次,污水收费政策可能发生变化,从而使投资回收产生困难。各种运行成本的价格也在不断地波动,风险很难规避。自然环境因素所引发的的风险,也是污水治理BOT项目面临的一大困境。”

行业逐步延伸产业链 

综合上述采访人士的观点,目前水污染治理投资机会将出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工业废水治理委托运营;其次是市政污水规模扩张;再次是膜处理设备与工程的推广;最后是其他水处理设备的需求增加。 

以中原环保为例,这家位于郑州的上市公司,常年致力于污水处理业务,具有较强的区域性。

去年下半年,公司污水处理在稳定运营的基础上,加大新技术的创新和研发力度,延伸产业链。上街水务污水处理采用改良氧化沟+深度处理工艺,处理水量280万吨;开封水务处理晋开集团二分公司百万吨总氨项目化工废水,共处理工业废水41.8万吨,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2013年上半年公司中水销售量为950万吨,沼气输送量171.5万立方米,实现收益225.8万元。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