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上个月东湖、南湖日减9万吨污水入湖后,近日武汉市水务局再传捷报:东湖的洪山区财政局、舟桥旅两大排口如期截污成功,所排污水入龙王嘴污水处理厂后达标排放,东湖每日可再减2000吨污水直接入湖。
抚今追昔,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感叹,湖泊截污是系统工程,历时漫长。2003年起,武汉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几乎从零起步,经过10余年的持续投入与建设,十二大水系全部配备了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湖泊截污成效明显。今年6月底,伴随着南湖幸福村排口截污,东湖、南湖入湖污水将减九成,江城污水处理史将树起一座里程碑。
10年前
污水处理量不足一成
素有“百湖之市”美誉的武汉,湖泊星罗棋布,承担着调蓄、纳污等多种功能。随着上世纪80年代人口迅猛增长、城市迅速扩张,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呈几何级增长,湖泊港渠水质开始恶化。武汉市陆续建设了少量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事业尚处于起步和实验阶段。
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东湖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武汉开始利用世行贷款建设污水系统,污水处理建设开始提速。但当时污水系统建设主要围绕保护东湖展开,且污水处理厂处理等级较低。
2000年以后,城市污水系统建设得到政府的极大关注,武汉市开始加大力度建设污水系统,污水处理事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建设了大量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底,武汉市仅建成有沙湖、二郎庙、黄浦路3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仅33万吨/日,不到全市污水排放总量的一成。
2003年以来,武汉市加快推进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作,多方筹集资金,新、改、扩建了二郎庙、南太子湖、龙王嘴、黄家湖、汤逊湖、落步嘴、新城、汉西、三金潭、黄金口、王家店、豹澥等12座污水处理厂。
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武汉市共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总投资达30亿元,污水处理能力由33万吨/日提高至197.5万吨/日,几乎翻了6倍,服务人口约625万人。此外,武汉市中心城区还建成污水管网约1570公里,污水泵站53座。
10年间
12大水系逐一布局污水处理系统
5月29日,《武汉湖泊志》历时1年半编撰完成,上面清楚显示,受地形限制、江河分割和人工堤坝等因素的影响,武汉市湖泊分布形成以若干大湖为中心的十二大湖泊水系,奠定了武汉市湖泊空间分布的框架。
近日,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透露,全市现有14座污水处理厂,它们从规划到建设,基本根据湖泊的空间分布框架来布局,与十二大水系几乎一一对应。
如中心城区的东湖、沙湖、南湖水系,对应的是龙王嘴、沙湖、落步嘴系统;墨水湖-龙阳湖-南(北)太子湖水系,则配有南太子湖污水处理系统;汤逊湖水系周边,建有汤逊湖污水处理厂;后湖地区建有三金潭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东西湖水系则是汉西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的“势力范围”……
武汉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底,墨水湖、龙阳湖、汤逊湖南、黄家湖等湖泊周边35个排口、每天14万吨污水实现截流。本月底,随着龙王嘴污水处理厂二期改扩建工程试运行,将日截东湖、南湖的入湖污水13万吨左右。
到2016年
主城区污水收集管网“画圆”
2012年,武汉启动《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五年行动计划》。据此,市政府将投资108亿元,重点实施主城区污水系统干管建设,逐片打通骨干体系与现有截污设施节点。到2016年后,形成主城区完整的污水收集骨干管网体系。届时,全市污水处理能力将增至278万吨/日,污水管网增加到2000公里以上,基本解决主城区长江、汉江水源地及湖泊的市政排污问题。
武汉市规划专家评价,经过近十年的持续建设,武汉几乎从零起步,初步形成污水收集、处理骨干管网,基本解决了污水处理“量”的问题。下一阶段将着重对尾水排放标准提档升级。这由“量”到“质”的提升过程,点多面广,任务更加艰巨。除了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五年行动计划”,继续延伸管网建设,进行更精细化的“攻坚”,尤其要加快推进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
污水治理进行时
2002年
武汉市仅建成有沙湖、二郎庙、黄浦路3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仅为33万吨/日。
2007年
中心城区实际污水处理量为4.53亿吨,COD(化学需要量)削减量为6.03万吨。
2013年
共建成14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由33万吨/日提高至197.5万吨/日。中心城区共建成污水管网约1570公里,污水泵站53座。
2014年-2016年
将对黄浦路、三金潭、汤逊湖、汉西、黄家湖、南太子湖、二郎庙、落步嘴等污水处理厂进行扩建和升级改造,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278万吨/日,新建500余公里污水主、次干管及大量支管,扩建部分污水提升泵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