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警惕经济换挡中的环保降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7-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浏览次数:583

当前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其中的“经济换挡期”是指调低经济增速,加快结构调整,追求可持续的发展,而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正是题中应有之义。但一些地方在经济换挡过程中,却出现了环境保护降格、控污不力的现象,这就与当前经济换挡、结构调整的本意南辕北辙。若不能控制这种局面,结构调整将成一句空话,环境治理也将回到原点。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环保降格是随着经济增速趋缓而出现的,具体表现在:

违法排污超标排放有增多迹象。今年一季度,江苏省太湖办在强化治污抽查中发现,19家工业园区或集中区污水处理厂中,有10家超标。今年1至4月,太湖15条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出现波动,其中劣五类河流比前些年增多。

环保关口把控有松动迹象。一些地方为了经济数据的光鲜,仍盼望引进重化工、重污染项目,一些再生利用产业园竟成为“污染园”,一些地方对曾经上马的镍铁合金初加工项目敞开大门。

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减弱迹象。由于经济增速趋缓,一些地方为了保住GDP,调整产业结构的决心减弱。太湖办在督查中发现,目前流域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继续深化调整显得动力不足。

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一些地方和企业的环保观念也在下行。

首先是增长趋缓导致环保设施有效投入不足,运行也打折扣。基层环保干部反映,不少污水处理厂每处理一吨水就要亏损0.2到0.3元,因为投入不足,一些污水处理厂竟成排污大户。

其次是环保投入边际效益小,加大投入难出政绩,一些地方政府积极性遭到挫伤,重新回到重经济发展牺牲环境的老路。目前,巢湖、滇池、太湖等重点湖泊都处于富营养化状态,环保治理进入高投入低产出周期。太湖治理全社会累计投入已超千亿元,虽然初见成效,但越往后越需要更大投入,地方积极性有待提高。

再次,沿袭发展老路必然导致环境事件多发。此时,“处理环保干部”成惯常做法,地方解决深层次问题的动力明显不足。比如,华东某市化工园区将未处理化工废水送入城市污水处理厂,致出厂水质严重超标,地方政府不仅不解决问题,反而施压环保部门“公关”。

我国环境治理业已进入深水区,越往后越需要攻坚克难。当前我国排污总量仍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正处在污染危机高发期和生态修复关键期,若错过机会,以后的治理代价将更为高昂,当前应坚守环保底线,并多方发力、落到实处。

首先,要强化上一级环保机构督查力度,重点监督重污染项目的上马和运营。基层承担大量前置审批和监察责任,又没有相应的人力和技术资源,应加强上级环保部门对重污染项目的调查监控力度。针对一些污染事件,不妨由上级部门实行“一案双查”,既要查清当事人违法问题,又要查清主管领导或分管领导的责任范围及责任。

其次,要厘清环保责任,跳出“环保部门”促环保。处理环保干部不能成为掩盖环保问题的“挡箭牌”,不能拿环保干部开刀去逃避责任。应同时追究地方主要负责人的领导责任、企业的直接责任及环保部门的监管责任。

同时,国家产业政策还应严抓落实,不能“落在腰上、膝盖上,就是落不到脚上”。一些落后产业和国家明令禁止、应该淘汰的产能,上级要监督地方严格执行。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