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是活性污泥法诞生100周年,百年来其依然是污水处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在2014(第六届)上海污泥热点论坛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建司巡视员张悦感叹,很幸运,人们认识了微生物的自然规律;很自豪,人们发明了微生物治污技术。但“我们真正认识污泥了吗?”张悦为行业提出了一个新问题。他认为,要真正认识污泥,有必要看看污泥的前世今生。
昨天
“亘古有之,自然之道。”张悦认为,在微生物世界中,或者是自从有生物体开始就有污泥,就有了循环问题。他表示,在污泥中发现了微生物对所谓污染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在新陈代谢、循环不已的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分解者也是生产者。张悦认为,农耕时代的污泥处理虽然分散、低效,但生态环保。在农耕文明时代,生态和农耕,实现自然和最初社会生产阶段的一种循环利用。农耕过程中的“沤肥”就是微生物在自然半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处理,使有机物和微生物菌体同时达到稳定化程度,这一时期污泥实现土地利用,就地循环。张悦表示,这一时期的污泥处理,是人们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识和应用,实现了污染治理和产物利用并重。
今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这一时期,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张悦强调,在社会化、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污水的复合污染和高度集聚,污水处理和污染排放已不再是原始化的工业可以处理的,因此我们现在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城市的建设,肯定会有污泥产品产生,大量的污泥聚集,污染物和微生物二者都处于“不稳定”状态,产生大量剩余活性污泥,给我们带来了麻烦。在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污泥脱水怎么那么难?张悦表示,对于活性污泥,脱水的“泥饼”含水80%,实际还是“泥汤”。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活性污泥,他比喻,如同化学中的元素周期表,一个元素的活泼程度与该元素的原子结构有关系,存在决定性能。因此,在污泥处理处置中,也要清楚污泥的构成如何?清楚水在哪儿?各部分含水有多少?现在有些环保同志和媒体同志也讲,治水不治泥,污水白处理。张悦认为,这样讲有点夸张。这种说法要改为,治水不治泥,污染要转移。
明天
看污泥的前世今生,行业应该思考的和面对的是,污泥最终要去到哪里?近年来雾霾和大气治理问题的浮现,开始为污泥的“火化”降温。污泥焚烧不仅消耗大量能源,也产生大量细颗粒飞灰。因此,张悦质疑,电厂、水泥厂、垃圾焚烧厂,真欢迎污泥这个难兄难弟吗?张悦甚至幽默地讲,马克思曾说过,资本主义生产破坏着人与土地的物质变换,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费掉的土地的组成部分不能回到大地,从而破坏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条件。污泥来自污水,污水来自粪便,粪便来自食物,食物来自土地。张悦认为,污泥要从哪来到哪去,入土为安,土地需要富含有机质营养物的污泥,稳定化、无害化的污泥。他指出,对污泥的态度,取决于“有机农业”和“化学农业”博弈的结果。
在张悦看来,污泥是亘古有之,前世实现了生态和农耕的循环。今生的污泥污染频发,面临消灭和利用的博弈。近年,一部来自比利时作者冈特•鲍利的《蓝色经济》受到业内关注,引起了行业的思考,触动了环保人的神经。蓝色经济思想更强调利益共生,在自己的生态系统里,实现微循环和零排放。张悦认为,未来蓝色经济思维在污泥处理处置中的运用,将在自然社会创造一个新的财富,实现自然和社会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