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就是这样一位佳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不但鱼凫生、美景出;而且污水净、芜乱去。
昨天,它刚刚在最新一届最佳环境奖2012年度评选中被评为“全球百佳范例奖”。这是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继2008年西湖综合保护工程获得该奖后,又一次斩获殊荣。
“迷你污水处理厂”藏着大智慧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南倚玉皇山脚慈云岭,北端接入西湖,西侧与南山村居民点阔石板路毗邻,东接玉皇山路,地块呈南北方向,狭长约600米,东西方向较窄,平均约90米。是一个以水的复活为主题的生态湿地公园。
全国号称生态湿地的公园至少有上千座,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小公园凭什么入选?
公园里有一座小小的四角亭,叫做“澄观亭”,没有中国建筑中考究的飞檐翘角,看上去特别朴素,地势倒比较高,登亭远眺,可尽览全园美景。
奥妙就藏在亭子下面——地下7米处,有一座“迷你污水处理厂”,面积只136平方米大小。
与常见的敞开式污水处理系统不同,这种地埋式污水处理系统不但藏身巧妙、节省空间、游客不会听到噪音,而且冬暖夏凉,保温作用明显。“微生物怕冷,若不够温暖,它们好比僵手僵脚,工作效率低下,就不能很好地处理污水啦。”西湖水域管理处办公室主任陈琳说。
长桥溪公园收集流域内的污水,利用自然廊道、地球重力输送至处于下游的1000立方米水质调节池,之后被泵送到上游的“迷你污水厂”,通过物理、化学、生物途径得到净化。
水池、灌丛、菹草,都是“清洁工”
一眼望去,这座小公园有点像缩小版的西溪湿地,不过细细数来,这里几乎每一种植物的栽种、每一个跌水景观都是为了净化水质和空气。
“灌丛和乔木组成的绿化缓冲带是一个降噪区。”陈琳说,将整个公园围合起来,界定出一个既开阔又相对独立的空间,可隔离噪声、污染,又在玉皇山路西侧形成绿色廊道,丰富城市道路景观。
而依地势高低从南至北依次建成的4座小池,看似落子无意,其实匠心独运。
“菬颖池”是初级人工湿地;“挹清池”为多级曝气区、“浣碧池”是升级版人工湿地、“濯缨池”则为山洪水沉砂池区。
“菬颖池”水深约40厘米,配置挺水植物和浮叶植物,这里既是景观水系的源头,又初步吸收、利用、降解水体中的污染物质;
水流经“挹清池”的多级跌水,水体含氧量增加,更具活力;
“浣碧池”水深约40~90厘米,水生植物配置以沉水植物为主,对流入的水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处理。
水流在重力作用下一边前行,一边被水生植物黄菖蒲、菹草、金鱼藻等吃掉或阻挡了污物。凤凰山管理处会定期来割掉一茬水草,可恶的氮和磷也就跟着进了垃圾站,新的水草和新的循环继续行动……
经长桥溪流入西湖的水,由早先的劣Ⅴ类水变为Ⅲ类水
金沙涧、龙泓涧、赤山溪、长桥溪是西湖的四大源头活水,为什么只有长桥溪采用了这样“聪明”的污水处理办法?
西湖漫长的治水过程中,引钱塘江水一月一换是“开源”,而拒绝村民、餐馆等处污水入湖则是十分重要的“截流”——西湖水浑浊,氮磷指标高是重要原因,人类排泄物、洗衣水等等污水中都饱含氮磷。
西湖景中村其他村村民们都记得当初自家村里挖开路来、埋进粗管子的施工现场。“那是污水管,从那以后,下大雨时,村里不再污水横流。”
2004年,西湖综保工程进行到南山村阔石板农居点一带,设计师们却犯了难,村里房屋拥挤、靠山,村道狭窄,想要截污纳管,却几乎找不到埋那根粗管道的土地。“创建这样一座生态公园,也是为了背水一战。”工作人员说,当时是没办法的办法。
现在,你只要仔细找找,就能发现长桥溪公园中的沟渠——其实这是另一种形式的污水管道。
长桥溪水生态修复公园分两期建设,一期于2004年6月动工,同年12月竣工;二期于2008年9月开工,2009年5月竣工。目前污水日处理量约1000~1500立方米,雨季可达3000立方米。
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公园建成后,长桥溪的入湖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从原来的劣Ⅴ类水跃升为Ⅲ类水,水中溶氧增加近一倍,大大提高了水体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