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要恢复资源 污泥应“入土为安”
张悦指出,现阶段来讲,污泥给社会、政府和企业都带来了麻烦,“肯定是敌人”。但由于政策缺失、资金缺乏、意识淡薄、技术落后等等一系列因素,仍然约有80%的污泥未经稳定化处理。污泥被随意堆放和非法丢弃、排放的事情经常发生。污泥即便得到处理处置,其二次污染问题仍未被高度重视和有效解决,俨然犹如“路人”待遇。
“面对现实,我们的思想不应该沦陷”,张悦说。他呼吁行业不应再任由这种状况继续“沉沦”。相反,行业应让污泥成为“贵人”,可以将此作为一种机会,让思想迎风“飞翔”。
张悦认为,从百年活性污泥法中,我们应深刻地认识到微生物所带来的价值。微生物的作用是创新性质的,它是支撑自然界得以循环再生、新陈代谢并且生生不息的基础物质。与此相应,新政府生态文明的提法,超越了之前的好多说法。
“过去,我们是开发和节约并重,发展和保护并重,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我们是从改人开始,而不是变天,是改变人的一些思想、观念和行为,尤其是开发发展中间的一些不良现象。”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恢复为主,要恢复资源,不是改造资源。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是生态文明发展的基础,污泥处理处置的资源化是发展的方向。
在他看来,污泥处理处置需遵循“污泥全消纳、能量全平衡、过程全绿色、经济可持续”的原则。污泥处理处置是系统性问题,“要深度与广度结合,要素与系统统一,专业与跨界创新,要敢于跨界。”
他认为国内污泥处理处置有三种思维模式:灰色、绿色、蓝色。灰色思维是单一目标的孤岛思维,一利百害,人天相悖,会引发串联问题;绿色思维是多个目标的联系思维,内外兼顾,人天相容,但产生成本问题;蓝色思维是综合目标的系统思维,使各要素之间形成串联循环,达到人天两利、社会自然和谐的最高境界。
而污泥的归宿是污泥处理处置的终极问题,它决定了污泥处理的一系列环节。张悦认为,“污泥来自污水,污水来自粪便,粪便来自食物,食物来自土地”,污泥与土地之间本就存在天然的联系,污泥本源还是在土地,从哪儿来,回哪儿去,符合天然的循环规律。
虽然政府在污泥土地利用方面有诸多限制,但目前,“在污泥方面开了一道门缝,指出未经处理处置达标的污泥,不再用于农田,”张悦认为,这是中国政府面对污泥问题权衡利弊的结果。他形象地将污泥的达标与否喻为“羊”和“狗”——“这政策虽有‘禁止’却不是棒打天下,它成为了一个打狗棍,狗是应该打,但是如果是羊,就不应该打,把污泥从狗变成羊,那就打不着了。”
他认为,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虽为后起之秀,但是在借鉴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标准,污泥“入土”的发展方向已经清晰可见。尽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但是已经窥见到了“骨头里的肉”。“未来,我觉得,蓝色经济在自然社会中能把污泥创造成一种新的财富”——“污水是原料,污泥可聚宝”,“以泥促水,资源再生,循环利用,变废为宝 ”。
污泥处理处置需系统保障 四大优势有望弯道超越
从发展的角度,张悦认为,污泥处理处置的现实也是很丰满的,未来污泥市场不只是超越,应是全面挂帅,污泥资源化可能会引发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的革命,中国应该领先世界。
发达国家虽然起步较早,市场更成熟,但张悦介绍,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正“面临着成熟的烦恼”,具体如:污泥处理处置使用传统的消化处置效率低;污泥干化的耗能高;焚烧产生大量的排放,对环境污染严重;污泥堆肥进入农业的限制标准多等等,以及在资源化的新准则下,生物质利用兴起,要求低碳化、强调有机质的综合利用,这些趋势都对污泥处理处置提出了多重挑战。英国、法国的一些污泥处理处置甚至常年停滞无法运行。
在新的全球气候形势下和能源格局变化中,发达国家不得不重新思考,不得不变革,张悦认为,这恰恰让中国有了后起追赶、同跑竞技的机会。
归纳起来,张悦认为,中国起码有四个优势给了我们迎头赶上并弯道超越的机会:
首先,日益严峻的环境资源形势,低碳减排的内外压力,污泥污染呈现出高风险,之前被视为“路人”的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正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按照“十二五”规划至2015年,重点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80%,其他设市城市达到70%,县城及重点镇达到30%。以预期看,“十二五”末,污泥市场正迎来爆发期。
其次,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建设快,我们十年走了发达国家一百年的历程,今天,我们成了污水日处理量最多的国家,超过了美国和欧盟,同样也成为污泥处理处置大国。中国污泥处理处置虽然起步晚,但没有走过弯路,汲取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抓住了历史新需求,负担较轻、可以跑的更快些,多学一些创新。如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好看的画。同时,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可以有钱做很多事,认真为大众服务,着眼长期利益。比如,前不久,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镇水务管理办公室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国家给水排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作开发并运行的中国城镇污水处理管理系统就获得了国际水协2014年度的运营/管理全球大奖。
再次,“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高层执政理念转变,对政绩考核有了新标准新要求”,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制度优势”。
第四,张悦认为,蓝色思维下的污泥资源化方向可能引发污水处理工艺技术的革命,而这场革命中,中国有能力开发出最好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形成自己的优秀案例。
据记者了解,国内不少企业已经在探索之路上有所收获,如裕川环境的“微生物蛋白提取方式的污泥资源化处理技术”。据介绍,该技术工艺流程简洁,水解温度显著低于其他水解技术,节约能耗,水解后的污泥可直接进行固液分离,利用污泥微生物蛋白可生产蛋白泡沫灭火剂、泡沫混凝土发泡剂,还可加工制造有机肥,污泥残渣可用做覆土、绿化土,土壤改良剂和建筑材料等。利用这项技术,污泥减量化达到70%以上。
另如襄阳污泥处理工程,规模300t/d,采用脱水污泥高温热水解、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干化处理工艺,生产的生物质能源(沼气),在满足自用后,部分经提纯用于向社会车辆供气,另一处理产物——生物质炭土用于苗木栽培和移植。
张悦指出,污泥处理处置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影响和联系无法割裂——政府保你死不了,市场让你活得好,治污刚刚够温饱,循环才能长肥膘: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使污泥处理处置产业有了支撑。但企业想要真正存活,还是要增强市场竞争力,遵循市场规则,从治污的产业链中获取经济效益。
对于中国的污泥处理处置的未来,张悦非常乐观,他说,如果2013年是破冰之旅,今年就是春风拂面,明年将是艳阳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