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中心 » 时评 » 热点评论 » 正文

工业废水 如何走好漫漫新水务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3-16  来源:中宜环科环保产业研究微信  浏览次数:968

自2013年以来,一系列严格控制排放、加强监管、加大处罚力度的政策措施,开始令沉寂已久的工业废水治理市场重现生机。不仅分析机构十分看好,“圈外”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一些具备技术或资源优势的工业废水治理企业,成为投资、收购争抢的目标。

工业废水,能否告别“游牧”走向农耕?

工业废水治理市场并非刚刚兴起的新领域。如果单从设备的角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出现相关的制造企业。可惜这个市场从那时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是限于卖药剂、卖设备、卖工程。近年来,有不少企业开始接手工业企业治污工程的设计和运营,但这一模式始终是行业内的“少数派”,行业整体一直在产业的低端徘徊。

一个工业企业引进了一套治理设施,如果没有大的生存环境变化,几年内他将不会再有新的需求。因此相关的环保企业就像“临时工”,往往干的是“一锤子买卖”,常常可能处于吃了上顿、下顿还不知道在哪儿的生存状态。有行内的企业家表示,今年可能做了十几个项目,收入不错;但第二年可能就只接到一两个项目,生存都成问题。

没有稳定的客户和收入,再加上甲方支付信用等问题雪上加霜,这类环保企业长期缺乏稳定持续的发展环境,而身处其中的从业人员也很难找到扎根积累的土壤。永远要为生存而战的企业,难以谈及自我创新和成长,相关的产业整体也就难以为继。

一个稍显不恰当的比喻是,如果说工业治污领域还属于“游牧”状态,那么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就早已迈入“农耕”发展模式。尤其在市政公用领域市场化改革以来,以污水处理收费作为支撑,这一领域已经实践了特许经营的多种模式。

其中,动辄长达二、三十年的运营合同,让供水、污水处理开始成为稳定持续的生意,技术、设备、工程、管理得以不断标准化、规范化,相关企业稳定成长,优势企业加速扩张,城市水务已成为环保产业细分领域体量扩大和发展速度最快的一支,并提前进入了整合提升的产业成熟期。

鹏鹞集团董事长王洪春曾发问:工业废水领域是否也有可能诞生“水务”市场?他认为唯有如此,相关企业、行业才能有持续稳定的发展基础。工业废水治理市场必须以由卖工程设备为主,走向以运营为行业引领的发展新阶段。

工业治污模式转变已具备政策环境,专业化市场化治理将成可能选择

眼下,工业企业污染将受到日渐严格的监管压力,性价比高的专业化运营有了进一步发挥优势的空间。这一期望很有可能成为现实。

尽管成文之时笔者还没有见到正式文件,但工业水污染治理无疑将成为即将发布的“水十条”的重中之重。此前的“两高”司法解释、新环保法、排污费改税进程加快等,已经提前为此做了预热。

与城市水污染治理相比,工业废水污染治理要复杂得多。从废水本身来看,牵扯行业企业众多,浓度高、成分复杂、对环境毒害性大。更为严峻的是,数以千万计的企业让人员有限、手段单一的“猫抓耗子”式监管模式陷入窘境。

监管难,处罚低,而治污成本高,基于这样的事实,企业对待治污设施运行的态度就很容易推断和理解。于是近年来,一面是纸面上节节高升的工业废水达标率,一面是未见明显改善的水环境和屡禁不绝的偷排直排。

我国实施环评制度以来建立的工业治污体系是否切实发挥了作用,已经不再是个疑问句。一位靠近政策层的专家表示,传统的工业治污模式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刻。而专业化市场化的第三方治理模式,或将成为可能的选择。

在工业领域自身看来,市场化专业化治污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是多方面的,业界呼吁多年,已无需赘言。在不久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这一模式已经得到政策层的明确认可。而上海已经首当其冲,从地方政府层面明确鼓励第三方治理。

环保业界也寄予厚望,认为这一模式如果能得到大范围的推行,那么工业废水的业务领域将从单纯的设备工程扩展至设计、建设和运行的全产业链,获得稳定的合同和收入将成为可能。此前在工业废水领域打拼多年的相关企业,还可以在同一细分领域的废水治理市场中获得积累和扩张的机会。

园区和大企业是第三方治理主要客户,争夺市场要拼综合实力

治理设施掌握在生产企业手里,运行或者不运行,什么时候运行,数据如何传输,自己说了算,就算“运气不好”被逮到,罚款很容易“内部消化”。对于很多传统制造业的中小企业,这部分“环保红利”甚至成为维持其生存的重要来源。因此,治污转让给专业企业接管,如同割肉,谈何容易?

此前实践已经证明,最先开始运行第三方治理实践的是面临较大环保监管压力且具备一定支付能力的国家级化工园区和大企业。笔者认为,这二者也将是专业治理市场的主要客户。如果相关政策、监管措施等能不断推动环境成本内部化,甲方数量将逐步增长。

苏伊士等巨头企业近年来在中国频频拿下化工园区治理大单,国内知名环保企业不断在各地参与园区环境综合治理,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不久前,威立雅河北钢铁集团的下属企业——唐山钢铁集团达成协议,后者将负责建设、运营唐钢旗下两个工业项目的水处理和循环水项目。合同期限为30年,两项目累计收入为3亿9千万欧元。

市场无疑是诱人的,但入场并不那么容易。以园区、大企业为主的客户群,在经济下行、转型胶着和监管严格的复杂环境下,需要的是包括资金、规划、技术、管理等在内的综合服务。环保企业不但要具备较强的综合实力,还要考虑到与地方工业园区政府打交道时的品牌影响力和博弈能力。

这样的竞争环境不仅对于本行业内国内外优势企业有利,也在吸引一些央企、国企通过收购相关业务公司,扩展势力范围。不过,轻量级的中小企业同样具有优势,他们由于在行业深耕多年,积累了多个行业废水治理、资源回收的技术和工程实践,在具体的项目中更见功夫。于是一些大企业在拿下项目后,也常常选择与“小而美”的企业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

笔者了解到,一些环保企业聚集地,一些具备独特技术优势的中小企业并不满足看着“别人吃肉”,选择抱团出击,希望集合优势和资源,为工业园区治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

小企业在什么样的平台上分工合作,资源优势如何有机结合,这是很有价值也很有挑战性的问题。不过笔者希望,企业间的合作始基于自我发展需求的自主选择,也需要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而非适应当地政府为环保产业做大做强的行政行为。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