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重要抓手。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发出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方面积极实践,并提出“坚持把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作为基本动力,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广东省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近年在环境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越来越多高科技手段亦见诸生态绿色领域。为充分反映广东省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本报从今天起推出“绿色创新看广东”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有保险顶着,出现意外时压力小了许多。”今年4月26日晚,深圳市某五金制品公司因楼顶电线短路突发大火,回忆起事发情形,公司负责人不禁感叹。该公司当晚在环保部门指导下迅速启动“环责险”应急预案,控制消防用水与厂区内的危险废水混合,没有外排造成次生环境污染事件。而企业为控制污染所产生的清理费用,则由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赔付。
事件中所提到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下称“环责险”),是以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损害,依法应当承担的赔偿责任为标的的一种保险品种。作为一项为污染损害“兜底”的创新环境经济政策,环责险也被称为是“绿色保险”。
今年实施的新《环保法》明确提出“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这是环境经济政策首次亮相我国法律。7月起实施的新《广东省环境保护条例》则进一步规定“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依法实行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事实上,广东在2012年就先行先试,在重点行业企业实施环责险试点。深圳作为国家试点城市之一,更早在2009年率先试点环责险。在去年12月环保部发布的全国环责险投保企业名单上,广东投保企业数量达426家,在所有省份中仅次于江苏。
“环责险作为公共服务产品,除了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环境污染的经济补偿问题,也促进政府职能转变。”省环保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试点多年虽然成效初显,但企业总体投保意愿仍不高,需摆脱“叫好不叫座”的局面。
现场
既当理赔者又当“和事佬”
去年8月下旬,一场持续的大雨导致湛江某酒精生产企业污水处理池的污水渗入周边鱼塘,塘内大量鱼苗死亡。保险公司人员到场查勘取证后发现,该事故是自然灾害导致,企业可以得到赔偿,同时保险公司人员耐心地与受损鱼塘业主沟通协商,缓解对方紧张情绪。
“由于我们属于第三方机构,还出具了非常详细的调查报告,鱼塘业主抵触情绪不是很强,很快就达成了2万元的赔偿协议。”保险公司人员说。
上述仅是广东开展环责险试点以来成功理赔的案例之一。在当前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情况下,环责险可说是为污染事故受害者构筑了一道屏障。“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灾后赔偿问题,而且保险在理赔纠纷中以第三方的角色出现,起到化解矛盾冲突的作用,相当于和事佬的角色。”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环污险执行组的何嘉亮说。
据广东省环责险的首席承保者平安财产保险公司广东分公司(以下简称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广东(不含深圳)参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在200家左右,保额为4.17亿元,保费1000万元左右。而深圳作为更早实施环责险的试点,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投保或续保企业共有311家,保额4.85亿元。
2012年6月,省环保厅、广东保监局印发了开展环责险试点的相关指导意见,提出在全省范围内实施环责险试点的重点行业企业,包括涉危险化学品、涉危险废物、铅蓄电池和再生铅等重金属企业,以及钢铁、石化、电镀等重点监控企业。深圳2009年开始试点时投保范围是危险废物经营的13家企业,2012年拓展到全市重污染行业企业中全面推行。2013年,在试点基础上,深圳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
目前,广东环责险还成立了“共保体”。即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作为广东省环责险的首席承保人,联合了12家保险公司为全省的涉污企业提供保险保障支持。其中首席承包人占30%的承包份额,其余各占5%。
作用
保前评估有助事前事中防范
在省环保厅副厅长李晖看来,环责险不单纯是处置事后问题,更是事前事中管理的有效方式。
“企业投保之前,我们都会给企业做免费‘体检’。一来确定投保的方案,二来也可以提醒企业进行环境方面的整改。”何嘉亮说。
以广东的环责险方案为例,根据每次事故及累计赔偿限额的不同共分为5档,基础保费为36960元到114150元不等,对应累计责任赔偿限额为200万元到1000万元。基础保费再乘以行业系数和销售额调解系数成为企业的保险费。“像处理危险废物、重金属冶炼等行业环境风险较高的,调整系数会高一些,企业销售额较高的,调整系数也会高一些。”何嘉亮介绍。
深圳采取风险评估与投保档次相挂钩的做法,对全市约600家电镀、印制电路板、危险废物处理、铅蓄电池、油库、危险化学品等六类重点行业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估,发布环境风险等级。环保部门根据等级对企业实施环境风险管理的同时,企业环境风险大小也与投保环责险的档次相挂钩,确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企业提供与风险相匹配的保障。
有人担心,企业买环责险后污染损害有保险“埋单”,这会不会纵容污染的发生?对此,环责险的合同均有规定,对故意行为、违法违规行为或者重大过失,均在保险公司免责之列。
省环保部门人士解释,如果触犯了国家法律规定,污染责任人仍将受到问责,甚至追究刑事责任。
瓶颈
缺乏强制性投保率待提高
作为一个新生险种,环责险也有一个企业认识和接受的漫长过程。“广东是投保企业数量第二多的省份,但其实投保率并不高。全国最多投保的江苏有3000多家企业投保,其中无锡一个市就有2000多家企业投保。广东的经济规模,企业数量与江苏相若,但投保率上差距较大”,何嘉亮说。
“关键问题还在于对环责险认识不足。”平安财险广东分公司的杨春指出,很多低风险企业会认为,自己这么多年都没出过环境事故,没有什么风险,不需要保险;高风险企业则认为保险赔付额相对于损失来说是杯水车薪,也不会买。
在环保部门和保险公司人士看来,环责险并不是强制险,政府只是鼓励,采取的是自愿性商业保险模式,没有法律强制力,企业缺乏参保的外在压力,新《环保法》也没有强制企业购买环责险。
新《广东环境保护条例》对环责险则有如是表述——“在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依法实行强制性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强制的前面加上了“依法”两字。“也就是说,将来有法可依的时候会强制,目前则是从建立、完善机制入手,以鼓励参与为主,希望能起到推动作用。”省环保厅法规处邹宇说。
对此,深圳自2013年对600多家重点企业率先推行强制环责险。“虽然说是强制,但也不是立法意义上的强制”。张晓波称。深圳推环责险坚持行政强制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对企业实行“四个挂钩”的策略,包括与其年度综合评价考核和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管理挂钩;与企业通过环保核查的基本要求挂钩;与发放环保专项资金的优先程度挂钩;与企业环保信用挂钩等。
观察
激励措施与产品创新并举或能破局
“现在是政府来吆喝,还必须要‘扶上马,送一程’”。在省环保基金会法律事务委员会何贵忠律师看来,在强制性措施还有待立法的情况下,应该在配套措施上予以支持。如财税激励手段,将企业投保环责险的情况以及各项环境评估结果,相关资质挂钩,在信贷、排污权定额等给予优惠等。目前,深圳把环责险的投保情况与企业信用评定、上市公司环保核查以及日常监管等联系起来,这也是对违法企业进行查处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另外,环责险发展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机制。比如,需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机制,规范污染事故的责任认定和损害鉴定工作等。国家环保部也表示,将积极推动把新《环保法》有关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规定细化、落地,建立全面和严格的环境污染责任赔偿制度,以切实维护污染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公益。这也将倒逼企业增强环境风险防范意识,主动投保环责险,构建环境风险防控的长效机制。
除了政府的积极推动之外,保险公司也应该进一步完善工作。张晓波说,一些保险公司比较依赖政府手段强制拓展业务,各保险公司应积极开展保险产品创新,结合投保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保障需求,扩大保障范围,让企业觉得环责险“大有用处,物有所值”。例如深圳已有环责险公司把“自然灾害责任”等8类以往免责条款取消,并把企业自行消除污染的清理费用、消防用水等施救而造成第三者财产损失也纳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