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政策 » 行业监管 » 正文

完善长效机制 应对水污染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06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李海楠  浏览次数:731

防治水污染,在我国已被作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而被置于重要地位并备受各界关注。然而,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现状如何?水环境质量是否乐观、又存在哪些主要问题?这一切在日前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期间即可寻得答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8月27日向本次会议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下称《报告》)时指出,当前,我国水污染形势非常严峻,水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为此,《报告》重点指出了当前水污染防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水污染现存问题引关注

《报告》指出,当前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4年,全国地表水972个国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63.2%,比2005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9.2%,比2005年减少了17个百分点。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此次检查情况分析,我国水环境质量仍不容乐观。根据《报告》统计,2014年,在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中存在的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达到9.2%,基本丧失水体使用功能;24.6%的重点湖泊呈富营养状态,不少流经城镇的河流沟渠黑臭,近海海域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报告》认为,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贯彻实施中存在五方面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污染物排放量大、水生态受损重、水环境隐患多。其中农业源和生活源已经上升为主要的水污染排放源,合计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的85.7%(2014年我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2294.6万吨)。二是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问题突出。农业面源污染已成为我国化学需氧量最大排放源,约占排放总量的48%。此外,全国农药使用量近年来稳定在32万吨左右,占世界农药总用量的七分之一,但农药利用率仅为35%,农田地膜回收率不足60%。三是饮用水水源地还存在安全隐患。地下水水质状况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地下水污染较重。四是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尚不健全。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投入保障机制不完善、监管机制不健全、流域管理和区域监管制度建设与协作机制滞后,生态补偿制度不完备等问题突出。五是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六点建议对应解决现存问题

针对水污染防治存在的五方面问题,《报告》同样给出了六点建议,旨在一一对应解决问题,以期确保全国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目标如期实现。

一是进一步深化认识、落实责任,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二是强化饮用水水源保护,依法保障饮用水安全;三是加强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四是强化工业和船舶水污染防治;五是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六是加快完善水污染防治法律制度。

其中,有关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的内容,正是近年来有关人士长期呼吁并期待的,甚有被视为“化解水污染防治痼疾要害”的功用,实际上,有关长效机制的欠缺,正客观上加剧并纵容着污染排放环节、污水治理环节存在的问题。

对于长效机制的建立和健全,根据《报告》内容,首先要进一步加大水污染防治资金投入力度。中央财政要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采取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实施“以奖代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规范化发展,完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促进多元融资,吸引和扩大社会资本投入。

其次是完善环境监管机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其中,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提高监管能力,探索实行“互联网+监管”等新模式,以提高监管水平的表述值得关注。

第三是推动建立流域性生态补偿制度。采取横向资金补助、对口援助、产业转移等方式,建立跨界水环境补偿机制,逐步扩大补偿试点范围。

第四是建立流域区域联合治污协作机制。包括健全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协调机制和水质会商机制、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机制等。

第五是加强科技创新。科学防控水体有毒有害污染物。

专家:水污染迫在眉睫 防治刻不容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水循环与水文过程研究室主任宋献方,一直主张尽快、积极开展水污染防治,他在数年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就曾直言:地表水污染以及地下水源保护的治理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在宋献方看来,对于越发严重的地表水污染治理以及地下水源保护的问题,主要原因正在于排污管理不当。其矛头可谓直指当时就已凸显出不完善、不健全的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问题。

“相关的污水治理技术已经足以满足治污需求,污水处理厂也覆盖到县级地区,污水处理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宋献方对本报记者强调,相对于技术的完善,管理不善以及监督机制的欠缺才是最大的问题。

所幸的是,时隔数年后,提请审议的《报告》将我国存在的水污染防治问题和解决对策一并纳入,对于从事水污染防治具体工作和研究的人们来说,堪称一大福音。

在宋献方看来,水污染分为河流、湖泊、海洋等地表水污染和难被发现和注意的地下水污染。“依靠大自然的天然自净能力和人工排污治理措施,治理地表水污染相对容易。”宋献方对本报记者表示,真正有严重后患的是地下水的污染治理问题。

在近日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宋献方对地下水的污染问题表示,地下水超采会使地下水失去天然平衡,地面的污染水与地下水交换,形成污染,这种污染是不可逆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目前已形成地下水超采区164个,漏斗总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其中严重超采区面积8.9万平方公里。

显然,水污染形势早已迫在眉睫,而治理更是刻不容缓,正如《报告》所言,治理水污染要“建立健全水污染防治长效机制”,宋献方认为,要以解决北方资源型缺水、南方水质型缺水为契机,将水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利用摆在突出的位置,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提高水的利用率,搞好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全面提高水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