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社会关注 » 热点观察 » 正文

环保舆情观察:环评需动真格 严打“先斩后奏”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9-07  来源:人民网   作者:李北北 孙梦如  浏览次数:676

综合本周的环保舆情来看,相关“环保”话题的新闻量达到329万余篇,微博达到606万余条,微信达到915万余条。从近半年来看,“环保”话题在微信平台上的表现越来越突出,讨论热度也在不断上升。

本周环保舆情热点排行(数据截至9月6日12时)

上一周,网民纷纷点赞“阅兵蓝”,在朋友圈纷纷晒出“阅兵蓝”的同时,舆论通过社交媒体也表达出了对“阅兵蓝”成为“常态蓝”的期待。有专家认为,目前“阅兵蓝”还很难“日常化”,但通过“阅兵蓝”来对全社会进行环境保护上的压力测试,找到最后的底线,是“阅兵蓝”的意义所在。

环保政策方面,新《大气污染防治法》出炉,修订后的大气法,成为新环保法通过后修改的第一部环境领域单项法。网民纷纷关注此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了什么”、“变化在哪”舆论认为,新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虽有瑕疵,但理顺了大气环境质量和污物排放总量的关系,对污染行为更具震慑力。

据央视报道称,2015年上半年的空气质量排名,百色市位列广西14个地级市末位。日前,在环保部公开约谈会上,广西百色市长当场表决,“我决定自己分管环保,不信完不成任务。”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以来,环保部及协调区域环保督查中心已对近20个城市的主要领导进行约谈。网民纷纷表示,期待治理后的结果,希望约谈能成为治污猛药,切实落实治污责任。

图:8月31日—9月6日“环保”相关话题的关注度走势图(单位:篇/条)

本周舆情热点:环保部拒批汉江雅口航运枢纽项目

一、环保部称汉江雅口航运枢纽项目环评分析“可信度不高”

据报道,9月1日,国家环保部在起官网公布对两个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的审批决定,其中对汉江雅口航运枢纽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不予批准。环保部在拒批意见中提出,该工程环境可行性“尚无法判断”,且环评报告书对现状水质超标原因分析“可信度不高”,对受影响的重要鱼类措施的有效性、可实施性论证不充分。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5条规定,建设项目环评文件未予批准的,不得开工建设。环保部在拒批通知中表示,已委托华南环保督察中心和湖北省环保厅对其进行监督检查。该事件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发了舆论对于环评等相关问题的关注。

二、绕过环评程序“未批先建”

就在上个月的24日,环保部曾向云南石化发出行政处罚决定书,叫停违法建设的云南安宁炼油项目,并处以20万元的罚款。决定书指出,今年4月被发现项目建设内容发生重大变动,未重新报批环评文件而擅自开工建设。

目前对于规避和绕过环评程序行为的重罚,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罚得太轻,是环评程序被无视或架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经常出现“先斩后奏”、“未批先建”的情况。

三、媒体评论:环评不只是“橡皮图章”新《环保法》需发威

《钱江晚报》评论称,“这些年来,环评在一些企业和地方眼里,不过是一枚橡皮图章。有些企业连环评手续都懒得办,直接开工建设。地方环保部门受限于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往往睁一眼闭一眼。哪怕更高层级环保部门来检查,企业还可扯大旗做虎皮,让存在利益相关的地方政府“挡驾”。在各方较量中,落败的基本上都是环保部门。

新《环保法》的出台,似乎重新恢复了公众对环保执法的信心。这部法律规定的“按日计罚”、问责地方政府以及公益诉讼等条款,被视作加强环保执法的有力措施。在这大背景下,环保部门不仅有法可依,而且大有用武之地,正可施展拳脚,有所作为。”

四、网民称要看到“绿色GDP”

通过对100名网友的随机抽样,主要呈现以下几种观点。

图:网民观点倾向性分析(抽样:100)

希望能看到绿色GDP(42%)

小鱼儿:这个项目被拒,是因为环评分析没有可信度,很赞同这种做法,我们要看到的是绿色的GDP。

查无此人:现在再也不是以利益驱动换取GDP的时代了,我们要碧水蓝天。

对于规避环评程序的行为要严惩(31%)

挖煤的莎:规避环评程序,绕过环评程序,不是罚几十万就可以解决的,因为这对于大企业来说九牛一毛。

环评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2%)

阿奇齐:环评脱钩只是第一部,要让环评真正起到作用,还需改革力度加大。

新《环保法》要动起真格(6%)

美微DI:环评要是起作用,还需要新《环保法》保驾护航。环保不能妥协,要露出牙齿来。

其他(9%)

五、舆情点评

根据我国的环保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的要求,凡是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项目都要经过环评程序,而环评程序被架空,一是与当前的环保执法环境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地方政府企业的态度密不可分。一些企业也常常抱有“事后补办”的侥幸心理。同时,在执法过程中,也忽略了公众监督与参与这一有效的制约手段。

长期以来,环评与GDP深度挂钩。今年三月,环保部公布了《环境保护部关于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通过剥离官办环评中介,解决环评方面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等问题,但这仅仅只是第一步。对于规避环评,绕过环评程序的“先斩后奏”模式,以及拿环评摆样子的行为,仍需新《环保法》出狠招、动真格,而不仅仅是一枚“橡皮图章”。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