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中心 » 时评 » 热点评论 » 正文

是谁拖累了大气污染物减排?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2  来源:《新环境》微信   作者:刘秀凤  浏览次数:835

近年来,火电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快速下降,而钢铁、水泥、玻璃、陶瓷等其他行业企业的治理步伐仍然比较迟缓,空气质量最差的城市多数为建材、冶金产业的集中区域。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电力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做得不错,现在的问题出在非电行业。与政府可以通过环保补贴电价推动电力行业减排不同,非电行业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全国工商联环境服务业商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强非电行业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的建议》。

“十二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燃煤电厂除尘、脱硫和脱硝装置的建设和达标运行。2011年至今,火电行业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每年连续保持近10%的降幅。

然而,与火电行业减排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相比,其他行业的减排节奏却严重滞后。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以来,非金属矿业制品业(水泥、玻璃和陶瓷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钢铁、铁合金等)污染物排放量复合年降幅仅为2%。

从大气污染治理设施建设情况来看,虽然在全国1600余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85%已装有SNCR等尾气脱硝设备;全国钢铁行业有近600台烧结机安装了脱硫设施,但从实际运行情况看,这些环保设备的达标运行效率低,“建而不运”现象普遍。

我国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为42.6亿吨标准煤,其中20亿吨标准煤用于发电,其余均用于民用和非电行业。非电行业涉及行业较多,相关行业的排放标准要求也参差不齐,大部分标准限值较为宽松。不能直接将不同行业的排放标准限值进行比较,而是要对标准限值自身进行历史比较,看这些年有没有加严限值要求。

有些行业(如陶瓷等)原本制定了更为严格的排放标准,但在征求意见过程中,行业企业以缺少可靠的治理技术为由予以抵触,最终出台的新标准放宽了部分污染物的排放限值。

这些现状导致当前不少非电行业大气污染治理技术难以获得攻关突破,而先进污染治理技术也难以实现产业化和大面积推广,限制了非电行业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形成技术研发与下游应用的良性互动。

非电行业排放标准偏低的问题,客观上引起火电企业的消极不满,如果排放标准不能尽快提升到统一门槛,恐将影响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各行业协同控制的整体效果。

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国内玻璃行业平均每条生产线的脱硫脱硝除尘系统投资为八九百万元,年运行费用400多万元,新增的环保成本几乎相当于新建一条玻璃行业生产线。

水泥行业脱硝成本约为每吨20~40元,按此测算,现有水泥生产线的达标改造成本约170亿元。若按年产20亿吨水泥计算,全国水泥工业大气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将达400亿元。建议指出,仅以此为例,如缺乏有效的财税支持措施,企业将没有动力额外增加环保改造投资,更没有动力额外增加环保设施运行成本。

在推动火电行业进行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环保补贴电价机制是激发电厂加大环保投入的关键举措之一,可归纳为正向激励。但在非电力领域,目前缺少类似具有可操作性的正向激励机制,主要依赖于对企业不达标的负向激励,即惩罚。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