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访谈 » 正文

王灏:PPP不是简单圈钱模式 打破公共产业垄断格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3  来源:网易财经  浏览次数:6609

作为“第十一届北京国际金融博览会”期间的重要活动,2015中国金融年度论坛于2015年10月30日举行。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灏出席并演讲。

王灏表示,改革实际上是PPP引进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PPP不是简单的圈钱模式,我们通过引进社会投资者打破公共产业的垄断格局,并在竞争机制的推动下,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这个变化是根本性的,它转变了公共产品的整个供应方式,直接体现在以效益和效益的提升,从而对PPP项目的融资产生了重点的影响。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灏: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有机会在这里跟大家交流。今天论坛的主题是“新常态、新金融、新机遇”,所以我今天发言的题目就叫《PPP模式落地呼唤银行与金融的创新》,PPP就是一种新常态,它转变了政府投融资的理念和方法,不仅仅是融资创新,也更体现了改革的深刻内涵。

我本人从2000年开始就做PPP的研究,并率先把这个概念和理念引入了国内,并进行了大力的推广。多年来设立实现了重大的项目,我们首创参与投资的北京地铁4号线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案例,在此我想结合PPP的金融需求与创新方向谈谈银行如何认识和把握PPP的发展机会。

首先要深刻地理解PPP的本质内涵。PPP顾名思义是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来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社会资本减轻了政府投融资的压力,确实发挥了引领的融资功能。但相比传统政府的投融资模式,PPP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在做融资安排时,应予以重视。我将本质的区别或者变化概括为叫三个“变化”和三个“不变”。

第一个变化是融资主体的变化。过去政府投资,政府运营,必然还需要政府的融资。银行直接面向政府做政府所属的一些所谓的融资平台,在PPP模式下,银行要么面向社会投资者,要么面向政府与社会投资者共同组建的特许经营的公司,服务对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二是风险要素的变化。过去依靠政府信用的支撑,所以这种融资基本属于刚性兑付的约束,在不发生系统性债务危机的前提下,项目的风险还是可控的。PPP属于市场化的融资,它高度依赖企业的信用和项目现金理论,风险的弹性相对比较大,增加了不确定性。

尽管如此,根据PPP的本质要求,项目风险应该在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和安排。因此理论上的风险成本从体会其实是降低的,像我们地铁4号线作为B部分的投资,实际上我们认为它的收益或者它的回报可能比一个完整的投资结构或者传统的投资结构,实际上应该风险更低。所以整个我们当年的融资过程还是受到了境内境外金融业的支持和追捧。

三是运作机制的变化。公共产品本身是政府直管,过去都是政府亲力亲为政府主导,不少人还是从化解债务危机的角度来理解。我在设计地铁4号线模式的时候,我当年的体会,我感觉PPP不是简单的融资工具,其实当年我感觉它还是改革的内容,改革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它促使了政府和企业双向的改革,一个是政府整个的公共产品提供的行为方式、标准和进行重大的调整。

同时,对公共产品服务过去主体的国有企业,实际上也是一种改革,建立了科学的政企关系,建立了科学的补偿机制,原来政企不分,我们在补贴的问题上实际上是捉迷藏、互相博弈,实际上带来了更高的成本,企业的约束、自我发展的动力不足,可能企业节省了几千万的资金,第二也可能补贴被砍掉了。

因为企业往往年初高报补贴,政府往往这方面缺少专业人员和监督,所以就造成了运行过程中政府多花了很多钱。政府的监管只能体现在对这种行业工资总额分配水平、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控制,控制的结果,很多优秀人才不愿意进入这种公司,因为工资太低了,这样就造成了管理水平,由于人才结构的水平下降,造成管理的成本实际上更高。本来可能三个人干的岗位需要五个人,实际上你的工资总额并没有下来。

所以我个人觉得改革实际上是PPP引进中国的一个最重要的内涵。所以前一阶段,我们讲过,PPP不是简单的圈钱模式,也就是这么一个想法。我们通过引进社会投资者打破公共产业的垄断格局,并在竞争机制的推动下,进一步推动政企分开,这个变化是根本性的,它转变了公共产品的整个供应方式,直接体现在以效益和效益的提升,从而对PPP项目的融资产生了重点的影响。

三个不变是什么意思呢?

一是资产的属性不变,项目资产自身的经济特征和周期规律并没有变化。这是各方面参与PPP的力度,核心目标还是要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不能说换成了社会投资者就可以偷工减料,变相降低服务的要求,或者舍本逐末,片面强调对项目经营开发力度,忽略了对公共资产的效率改革和质量的优化。

当然了,这方面也有一些政府的职责,我曾经讲了,在这一方面的PPP上,一定政府有一个顶层设计,比如说现在我在大力推动环保事业,比如说在电子垃圾的处理上就是一个问题,可能一个城市电子垃圾的提供量不足,如果我们各个城市都各自为战,都各自设立了垃圾处理厂,可能工厂由于运行吃不饱,最后可能要么就偷工减料去做,要么就可能关门倒闭。可能有的时候需要政府在一定的区域建立一些特许经营的机制进行顶层的市场构建。

所以说在这个方面实际上它有一个叫,我当年就提出这个观点,就叫“适度监管”,不能简单地按纯市场化的方式形成恶性循环,现在有些区域、有些产品已经出现这个问题,很多投资人低价报价中标,所以带来很多后期运行上的风险。

二是政府支持,我一直强调PPP绝不是甩包袱,政府该承担还是要承担,一方面必须严格按照约定的条件,政府履行相应的支付义务和补贴责任,并在自身的能力范围内承担必要的风险,为构建项目盈利模型创造基础,保障投资者在合规的金融条件下实现合理的盈利。另一方面还要落实全过程的监管,引导投资者免责,避免公众利益受到侵害。这是PPP项目融资的经济基础。

三是融资需求不变。PPP的出发点不是为了融资,虽然投资者确实带来了一部分的增量资金,但相比政府庞大的债务压力和项目的巨额投资需求,我认为只能是杯水车薪,所以PPP最看重的是投资者专业化的运营能力和他的机制。在融资活动中主要表现为信用主体的变化,但项目资金的缺口仍是客观存在的。从国外的经验来看,金融也是PPP链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因此PPP离不开金融创新,需要银行的大力支持。

其次,要明确银行参与PPP的定位。近两年,PPP大力发展,金融机构表现出很高的热情,银行的动力在哪呢?我觉得第一PPP项目多为基础设施和市政类的领域,投融资的规模庞大,财政部和全国正在推的大概3.4万亿,按照最新的下调后的资本金比例25%来计算,仅负债投资空间就达到5万亿,虽然我不认为PPP可以完全替代政府投资,但是它还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业的改革不断加速,如何提升财富管理的能力,成为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由于PPP项目的收入相对稳定,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属于长期而且低风险的项目,可以对冲多元化资产的风险,符合银行经营的原则,因此银行参与PPP有其内在动力,未来的规模还将进一步地放大。

我们银行谈PPP的问题,必须明确银行在PPP中的定位,在业内引起了较多的争议,我个人认为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并不适合担任独立的PPP竞标者,为什么?从PPP的本质来考虑,金融机构存在两个先天的不足,一个就是不具备项目的经营能力,银行资金是有优势,并不擅长项目的建设管理运营和专业化队伍,而PPP成立的前提恰恰是要形成新的市场化主体,进而提升公共服务产品的质量和水平,显然只有资金优势不符合的。PPP项目周期一般比较长,而且期限相对固定,其运营管理不能中断,但是金融资金是从社会上来,有一定的期限,如果完全依靠金融机构,缺乏一个可持续的循环载体,很难规避投资者的分红对冲的风险。实际上这个过程就是有一个合格投资商、合格运营商的构建的问题,在中国。

因此,PPP实际上成了企业跟金融机构合作的桥梁,通过创新整合,可以构建出运营商+金融机构的联合模式,即专业化的运营商为载体,承担PPP主要的风险,在基础上设置丰富的多层次的金融产品,结合银行的资金优势,形成源源不断地社会资本,加速国内的发展进程。

最后我想谈谈对银行参与PPP的建议。PPP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并非有钱就可以做好,银行要想参与PPP需要做以下的一系列准备工作:一是构建专业化的团队和体系,核心要有专业人才,根据PPP项目的特性潜下心来做研究,周边的环境怎么变化,行业内在规律是什么,政府规划布局是否合理,都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国情,并建立相应的风险识别控股监测和控制体系,吃透这些东西才能跟政府形成共识,形成合力和基础。

二是PPP项目周期长,资金投资量大,涉及到企业、政府、供应商等多个角度,银行应该提前接入项目前期,一方面全面掌握投资的规模、资金预算情况,对政府财政状态做了处理,根据项目分析测算提出合理的方案,缺口补助的建议,另一个方面银行发挥其财务管理的经验优势,通过相关争取相关政府协议。

三是与优秀运营商建立合作联盟,要求大致有三条,一看实力,二看专业,三看程序。虽然简单,但是门槛高,不能说谁给钱,谁有关系就可以进来。银行参与PPP应该对运营主体和其管理团队进行详细的尽职调查,建立战略联盟关系,确保PPP融资的试办石碑。

四是创新多元化的方式,银行可以通过信托、券商、资管、基金子公司等通道坚决参与PPP的项目融资。这些业务由银行发起,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且政府上相对比较宽松,监管层已明确要求支持。另外,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未来银行还尝试优先制,15年前的4号线我已经推出优先制和黄金股的概念,以后在这方面的投资上都可以灵活地运用。通过这种优先制的方式,使PPP的机构承担较小的项目风险,分享项目的利润投资回报,并对关键事项保留一定的决策调控。

时间关系,我就说这些。谢谢!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