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福州:治水再开新局 污水处理与生态补水并进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05  来源:东南网   作者:赵锦飞  浏览次数:617

10月30日,《福州市城市黑臭水体排查和治理初步工作方案》上报至福州市市委,拟在“十三五”期间消灭黑臭水体。决心不可谓不大。人们还记得,8月的台风“苏迪罗”、“5˙16”强降水,让福州饱受内涝困扰。可见,作为城市行洪排涝的主要通道,屡经整治后的内河还没能有效缓解内涝顽症。另一方面,内河的治污虽有成效,但局部容易出现反复。福州治水仍任重道远。

水患,多次开展有规划的综合整治

福州有107条内河,数量之多全国罕见。但是,由于福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城区外围北面的山洪必须汇入内河排入闽江北港。山洪受外江水位顶托不易排出,极易导致内涝。此外,随着城市范围不断扩大,郊区许多池塘、河沟几乎被填光,蓄洪能力大大降低。2005年以来,江北主城区的下垫面减少了约13平方公里。

上世纪50年代,福州开始螺旋式递进地整治内河,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更是多次打响了有规划的综合整治行动。2011年前,福州主要针对水质、内涝、生态补水和污水处理设施等进行治理,排涝能力达到或接近5年一遇标准。2011年,福州打响内河综合整治战役,30多条内河当年围绕水清、河畅的整治目标取得阶段性成效。

福州市一位不愿具名的水利专家说,福州内河的主要问题是脏、臭和堵,河道不断被吞噬,许多河成为断头河,严重影响了排洪泄洪。但是,从内河本身治理并非灵丹妙药。以“苏迪罗”台风为例,过程雨量300多毫米,福州中心城区集水面积160多平方公里,理论上有4800多万立方米的洪水汇入内河,内河肯定吃不消。

排涝,整治源头并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苏迪罗”台风后,福州市江北城区山洪防治及生态补水工程获批。该工程规划在闽江北港北岸文山里上游设五矿泵站,沿福州北面山区开挖引水隧洞,经八一水库、登云水库,最后至魁岐汇入闽江。暴雨时涝水直排闽江,干旱时抽取闽江水对新店片、东区片内河进行补水。

福州市建委给排水处负责人朱宸熠说,在新阶段,内河整治将以问题为导向,综合整治源头,推进江北片区海绵城市建设,特别注重在内河外做文章。雨水调蓄工程,将新建环城湖体,新建或改建东湖、南湖等8个湖体,新增蓄洪空间500万立方米。在新店斗顶水库及杨廷水库下方建设雨洪公园,增加调蓄容量约20万立方米;利用新店片古城遗址公园,适当降低标高,构建八一水库下游下沉式绿地,增加调蓄容量约9万立方米。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从源头上吸收三五十毫米的降水量。

当然,内河排洪作用不可或缺。福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内河采取疏浚、清淤等措施,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这一直是治理内河的主要内容。目前,清淤工程列入了福州市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行动计划,琴亭湖清淤量将达5万立方米,对凤坂河、洋下河、桂后溪、光明港和晋安河进行灾后应急清淤,晋安河清淤量预计为26万立方米。此外,还将添加清障工程。针对跨越内河的桥梁管线众多、阻水严重,华林四桥正在改造,塔头路桥、茶园水闸、五四排涝站都将列入改造范围。

朱宸熠说,汛期晋安河排涝压力较大,沿线将新建凤坂河—磨洋河调水泵站和打铁港调水泵站、调度连潘河调水泵站。上述措施总调度水量达16立方米/秒,相当于新建一座五四排涝站。

治污,污水处理与生态补水并进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市城市建设存在“只重地上、忽视地下”的倾向,内河成了城市污水的排污沟。上世纪90年代以来福州打响的内河治理战役,首要任务就是治污,采取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生态补水的措施。

目前,福州已建祥坂、洋里、浮村、金山和连坂5座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80多万吨。福州市污水管网约2000公里,雨水管网约2200公里,雨污水泵站19座,截污工程让内河水质得到改善。但是,2015年,福州城区人口约340万,短短15年翻了一倍,地下排水管网配套无法满足需要,存在老化、逆坡、缩径等问题。

福州市建委公用处负责人高尚说,室外排水规范已提高至2年一遇,福州管网的管径多为600mm至2400mm之间,福州市均要求排水管网放大一级,按照3-5年一遇的标准进行建设。一名不愿具名的专家指出,许多城市排水管网的设计标准仅为1-3年一遇,大多采取标准下限,能适应每小时36mm-45mm的降雨量,不能有效抵御暴雨,内涝多发。

此外,一些管网建于上世纪70年代,一些排水石沟建于解放前,亟须改造。江北城区约7公里的雨水管存在缩径、逆坡等问题,将结合排水防涝规划首批对11处的雨水管进行整改。难题在于老旧城区、城中村的管网改造,配套非常薄弱,改造代价高、难度大。

可喜的是,福州正加快建设洋里污水处理厂二通道,覆盖白马河以东、火车站以南地区,完善江北片区管网建设。同时,正试点建设排水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维护记录数据化、芯片智能识别等,1319公里管网纳入试点,力争今年年底前建成。

此外,福州市将在晋安区、仓山区各选3个村,试点城中村、旧坞区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解决城中村面源污染直排内河的问题。

在远景规划上,福州市建委提出,将继续推进雨污分流管道建设,结合内河整治,在沿河两岸也铺设一条截污管道,进一步扼制污水入河。

记者手记>>>

水,当先治思路

上世纪50年代以来福州进行的多次内河整治,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的数次综合整治战役,使福州市内河离“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目标越来越近。但是,内河的防涝和治污问题依然突出。

先说防涝。内河是城市行洪排涝的主要通道,但暴雨来袭时,北面大量山洪短时间冲入内河,内河肯定吃不消。如果我们一直聚焦内河治理本身,而忽视从源头上处理北面山洪,内涝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因此,治水要先治思路。从2005年“龙王”台风后,不少水利专家建议,北面山洪不进城,才能解决内涝问题。治理内涝要在“蓄”“排”“截”“滞”“防”上一起做文章,特别是在源头“截”“蓄”上着笔。让人欣喜的是,“苏迪罗”台风后,福州市政府在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及实施海绵城市建设行动计划中实施了综合治理。

再说治污。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福州打响的内河治理战役,首要任务就是治污,采取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进行生态补水的措施。目前,企业排污被严格控制,但是生活污水依然难治理,特别是老旧城区,生态补水分配不均,冲污达不到预期效果。

治污先要改思路。长期以来,我们城市建设存在“重地上轻地下”的思路,地下排水管网配套无法满足城市化需求,截污工程由于污水管网输送能力弱,不少污水仍然排入内河。这些都需要我们改变思路。要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投入机制。要重视“地下”,养护好全市地下4000多公里管网,力求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