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入桌面 | 手机版 | 无图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动态 » 行业新闻 » 正文

起底段传良和他的“中国水务”帝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11-25  来源:长江商报  浏览次数:760

随着中国水务分拆上市,神秘舵手段传良再次引发资本市场关注。

近日,中国水务宣布,分拆混凝土及安装业务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方案已获批。这意味着,出生于河南省鹿邑县、52岁的段传良将手握中国水务、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等三家上市公司。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段传良曾在水电利部工作10多年,上世纪90年代下海创业,商海沉浮21年,直接控股两家上市公司、跻身多家企业董事,在内地水务界颇有名气。

然而,在资本市场上,段传良的运作模式却饱受诟病。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2005年7月,中国水务集团2000万元入股中国水利部属下水环境治理项目公司—— 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此次入股,段传良实现了将个人利益与水利部利益捆绑。

有投资者称,段传良手握的两家上市公司均在香港上市、内地经营,公司名称均冠有“中国”二字,让人误以为是央企。

此外,中国水务在快速扩张之时的并购之举也颇受质疑,记者了解到,新余市原市委书记汪德和在卸任后到中国水务集团关联公司任高管。而中国水务集团在2005年以4000万元的代价,控制了净资产为9000万元的新余供水公司,被指垄断当地供水业务。

11月20日,湖北一券商人士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涉猎垄断企业难逃侵吞国有资产之嫌。段传良进入的垄断行业与民生相关,利润稳定,但资金风险较大。不过,如果手握三家上市公司,融资便捷,财务腾挪空间较大,能较好解决资金问题。

低调且“科班”出身的水务大亨

“段传良自始至终都是‘高富帅’。”有业内人士对长江商报记者表示,与很多草根大亨不同,段传良起步于中国水电利部,最后下海打拼,博得富贵。

长江商报记者了解到,1963年出生于河南鹿邑县邱集乡的段传良,21岁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农田水利工程系毕业后,就进入中国水电利部工作。

10年后,31岁的他顶着众人惊疑的目光,辞去了中国水利部的“铁饭碗”,下海创业。

上世纪90年代,段传良开始创办银龙集团,投资电子业、地产业、酒店、办公大楼等,迅速成为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家。

2003年,籍籍无名的段传良开始引人注目。这一年,他收购了当时正受财务困扰的电子企业易达兴业(中国水务集团前身),并悉数出售旗下电子业务和一些非核心资产,进行债务重组,将水务投资注入,更名为中国银龙集团。

做生不如做熟,段传良也念念不忘自己的水务抱负。

2003年,中国银龙集团相继收购河北、天津、广东、河南等地水务公司,不断渗入水务市场。2004年12月,公司改名为中国水务集团。

紧接着,段传良继续着大肆收购的扩张步伐。仅2005年一年,就在江西斥资近5000万元,合资成立江西蓝天碧水环保工程有公司、江西省水务公司,段传良掌握着控股权。

不仅如此,2005年,段传良还与水利部牵手,斥资2000万元入股水利部属下水环境治理项目公司——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

还是在这一年,段传良耗资390万元收购江西万年县大港桥供水公司,并出资6000万元与江西新余市建设局合资成立新余水务集团公司,持股60%。

在大规模收购的同时,段传良的触角伸到了境外资本市场。而早前在香港注册、香港上市或是其埋下的伏笔。

中国水务集团2014年年报显示,股东排行上,除段传良为最大的自然人股东持股超过23%外,不乏声名显赫的国际机构,如日本欧力士等。

中国水务集团官网显示,集团净资产超过50亿港元,总资产超过150亿港元。公司已经成为包括原水、自来水供应、水利工程、污水处理及相关增值服务的综合水务运营商。 截至目前,业务遍及北京、上海、广东、重庆、江苏、江西、湖北、湖南、河南、广西、海南等40多个省市,服务近千万人口。此外,地产、旅游等多元业务也有不少。

2007年,段传良收购华园控股有限公司,2008年5月改名为中国植物开发控股有限公司。通过多次资本运作,2009年10月,再次更名为中国水务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并专注于地产业务。

水务系统人士称,在水务系统,除外资拥有较大市场份额外,低调的段传良享有足够的话语权,俨然已成中国水务市场的大亨。

两年获利1.8亿港元资本腾挪财技尽显

从一穷二白到水务大亨,纵横水务系统21年的段传良无疑有着较为高明的资本腾挪财技。

11月19日,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深耕中国水务系统30多年,手握两家港股上市公司,但段传良及其旗下的两家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并没有多大名气,其原因可能有两点:一是段传良是真正埋头做实体,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本运作较少,至少是资本运作的额度不足以引人关注;二是民营资本参与水务、燃气等垄断性行业,需要一定的政商关系,行事多数较为低调。此外,涉及民生的水务等行业并非高度垄断,利润并不是很高。不过,在他看来,段传良能够博得如此富贵,资本运作能力不容小觑。

事实上,在中国水务大规模并购过程中,段传良身上并未出现资金捉襟见肘之时,其资本运作能力可见一斑。

公开信息显示,2005年7月,中国水务集团2000万元入股中国水利部属下水环境治理项目公司——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此次入股,段传良实现了将个人利益与水利部利益捆绑。不过,仅过两年,段传良就将这部分资产转让。

公告显示,2007年6月29日,段传良出售旗下全资子公司中国水环境,华园控股公司出价2亿港元收购。中国水环境拥有高原圣果沙棘制品有限公司50%股权。随后,段传良帮水利部将其拥有的剩下的50%股权也以同样的价格出售给华园控股。

长江商报记者调查发现,段传良的这一次看似简单的资本运作,其谋篇布局之深远令人颇为震撼。在向华园控股出售中国水环境过程中,从财务角度看,短短两年时间,段传良仅在这一笔投资上就获利1.8亿港元,是投资额的9倍。不仅如此,段传良除了获得1995万港币的现金外,还成为华园控股第二大股东,持股19.22%,对华园控股享有举足轻重的话语权,仍然拥有对沙棘相关业务发展的控制力。更为重要的是,段传良还为日后收购华园控股埋下了伏笔。

果不其然,当年底段传良就将华园控股收购。次年5月将其改名为中国植物开发有限公司。紧接着,段传良将中国水务集团地产业务分拆出来,注入中国植物开发有限公司,通过资产置换等运作后,再次更名为中国水务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成为段传良的地产业务运作平台。

在水务资产并购过程中,段传良也有着惊人的财技。

2005年,中国水务集团与江西新余市政府合作,组建新余水务集团,新余市方面原本9000万元的资产仅作价4000万元,持股40%。两年后,新余市政府所持的40%股权全部退出。段传良从而全面接管了新余市供水等业务。

在融资方面,段传良的伏笔也埋得很早。

沈萌告诉长江商报记者,从段传良的融资路径看,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义为香港资本市场,这为其日后在国际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了便利。事实上,挪威银行、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资机构成为其股东,为其大肆扩张也提供了融资便利。此外,一些关注水务等城市基础性建设的国际机构也有这方面的业务。

公开信息显示,早在2011年,亚行就与中国水务集团签署了2亿美元贷款协议。

“伪央企”与政商关联生意

段传良的快速扩张或得益于其营造了较好的政商关系以及有意无意示人的中国水务面孔。

网络上,有帖子称中国水务地产为“伪央企”,而从段传良手握的两家上市公司的名称看,均冠有“中国”二字。不仅如此,除了段传良有在水电利部10年工作经历外,其与水利部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关系,如入股水利部下属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等,亦难以让人辨清其身份。

长江商报记者查询发现,中国水务投资有限公司的官方网站上,除介绍水利部外,其余股东均以战略投资者字眼概括,并未提及中国水务集团。

沈萌向长江商报记者表示,段传良掌控的两家港股上市均为民营企业。他称,冠以“中国”二字是内地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习惯,给市场以潜力巨大的印象。此外,因为在大陆开展业务,让人误认为是央企,其目的是提升公司形象。

除让人眼花缭乱的中国水务面孔外,段传良营造的政商关系亦饱受诟病。

2005年,中国水务集团委任陈国儒执行董事,陈曾履职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工程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此后,中国水务集团又聘任武捷思为非执行董事。武曾在工商银行系统工作多年,还在中国保险集团、招商银行等单位供职,此外,武还担任过深圳市副市长、广东省省长助理等职。中国水务集团对二人的介绍均称“熟悉国内水业务”。

中国水务集团在江西新余市的并购质疑之声从未停息,其间也牵涉到政商关系。

2005年,中国水务集团与新余市政府合资组建新余水务集团,董事长杜林东来自水务集团,原本审计9152.48万元的国有净资产调整为4000万元,持股40%。次年,股东新余市城投将20%股权转让给水务集团,所获仅为2024万,一年获利仅24万元,不及银行利息。2008年,剩余的20%国资股全部退出。

公开信息显示,水务集团随后在新余市迅速成立多家公司,参与新余地产、旅游、基础设施及排水工程建设等。

中国水务集团为何能在新余市如此“顺风顺水”?市场曾指责其政商关系在发挥作用。

可查的信息显示,中国水务集团获得新余市供水特许权,原新余市建设局局长袁柏华及原市委书记汪德和起了非常重要作用。如今,袁柏华已进入中国水务集团,任下属荆州水务集团董事长。汪德和则去了中国金融国际,由非执行董事及董事会副主席到董事会主席,当时新余水务集团董事长杜东林则是中国金融国际的执行董事、行政总裁。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