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世珺办公室的门开在一间多人大办公室的角落内墙上,如一间“密室”般别有洞天。关上门,可以躲进小屋自成一统,专心埋首图纸堆;开了门,就是十几位同事的“格子间”,交流沟通、修改讨论皆方便。
杭世珺是原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现返聘),却直言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太会“当领导”。所有递上来的图纸她定要一一过目,指北针、剖面符号、阀门接口,一样不能落。这个习惯自她步入设计行业以来一直跟随她,与热爱工地、热衷思辨、事必躬亲等习惯一样,是几十年与数据、方程、CAD 打交道留下的烙印。这类烙印日日加深、逐年生长,以一种极具穿透力的方式渗透在杭世珺的生活、工作里,几欲成为几十年日夜的脉络。
工地是离真理最近的地方
杭世珺的“工地情结”从最初涉足行业便开始扎根。“设计人员一定要去看现场,和运行人员在一起,掌握第一手资料。”杭世珺忆起曾参与的北京高碑店污水厂项目,戏言这是个“从拔草开始的项目”。
高碑店污水厂是北京第一个二级处理污水厂,鲜有经验可以参考。上世纪70 年代的高碑店污水厂场地还是一片野草漫天的荒地,项目人员住在荒地上搭起的平房里,从零开始进行中型试验和设计、建设、运行。
“那时候我们没有人会写投标文件,为此还专门请人给我们讲怎么写阀门等设备的标书。知道怎么写标书后,我们再一家一家给在京外商送招标文件,请他们来投标。可以说,100 万吨级的全厂集散型自动控制系统是一边学习一边设计出来的。”
高碑店的“拓荒”经验给杭世珺留下了深刻记忆,也使她对工程中的各个细节生出敬畏之心。管节连接、大小头设置、穿墙套管的设计,由于知道这些细节在建设中的意义,设计中便会十二分小心,让每个螺丝钉都摆放妥帖。
“在我看来,现在一些工程设计作品太过粗糙,管道穿墙时,图纸上直接一根管子就穿过去了。有的管道与管道之间接口的法兰盘,紧挨着墙壁,完全没有考虑到手无法伸进去维修。”杭世珺认为,设计水平的最直接体现就是用户的评价,最终完成的工程是否便于运行、维护、检修,是考量工程设计品质的重要标准。为此,对于经手的项目,从污水原水到处理后出水,杭世珺要将整个流程走一遍。设备不能架得太高,会给操作带来不便;检修的扶梯不能太陡,检修人员需要带着设备上下,走起来太危险;污泥处理车间通风要考虑进风、出风系统,不可短路,也不能只设置通风设备而不考虑进风百叶;厂房起重设备的高度和起吊范围必须和屋内设备相匹配,水泵房起吊设备必须够得着两头的水泵⋯⋯杭世珺将眼光抚过每个设备、零件、管道,仿佛它们鲜活生动、已在悄然运转。
杭世珺细节上的反复考量来源于她对设计人员责任的定义。她在心里把工程细节与运行、检修人员的安全联系起来,作为工作准则时刻警醒。
在审阅修改图纸时,她常对新员工念叨:“在这些地方,都有设计单位因为不仔细考虑而出过事的,要小心。”
杭世珺给予工程细致入微的推敲,工地也反馈给她以见微知著的“火眼金睛”。“现在我去看现场,池里的水看一眼就知道污泥浓度大约是多少,知道污泥活性好不好。”
一丝不苟 还要有理有节
对于工程细节,杭世珺是远近闻名的“眼里容不得沙子”,对自己要求苛刻,对别人亦是“一点都不能少”。北京市政院里曾实行“一票否决制”,图纸只要有总工发现重大问题,提出反对意见,就不能通过审定。杭世珺时常扮演那“一个人”的角色,看到不妥定要立刻指出,成了设计院里公认的“把关人”。
“一次两次错了,我指出来。但连续出错,我就不能忍受。这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态度问题。”
杭世珺说,批评时,她对事不对人,话语很锋利,但事后想想,又怕设计人承受不了,往往临睡前,思前想后,觉得歉疚,便起身给当事人打电话,上来先说对不起,还要再三解释:“你千万不要多想,我只是为了把图改好,不是针对你个人,是为了将来工程不出问题。”这样的场景时常发生,其中的坦诚与纠结饱含微妙的感染力,使大家心领神会,工作中唇枪舌剑、就事论事,工作外从不介怀,反而更添敬佩。
“在当时,北京市的污水处理工程还刚刚起步。我与大家一起,虽然指导着设计人,其实自己也在进行着学习。”而曾经她与同事间的一场“辩论”,让她记忆犹新:
一回,杭世珺审查到一张设计图纸,图里全部曝气头均向下设置。杭世珺甚是纳罕,问设计人:“为什么曝气头向下?你见过这样的设计和工程吗?”设计人道:“您不是说曝气池里死水区越少越好吗?曝气头倒置,可以把池里的泥都带起来,死水区不就少了吗?”杭世珺一愣,竟答不出来。这个说法似乎有道理,可纵观全球的曝气头,也从未出现倒置的设计。“按设计经验,杭世珺认为倒置肯定是不对的,可究竟为何不对,她一时也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她觉得,这是个“问题”,她要先自己弄清楚,才能找到说服别人的理由。
琢磨了几天,终于,杭世珺想到了在玻璃箱中做曝气头测定试验的情景,如获至宝,立刻去与设计人讨论:“如果曝气头朝下放置,微气泡就要先向下运动再翻上来,形成先扩散再收缩的现象,收缩时产生微气泡相冲撞,常常汇集成大气泡,气液接触面积就小,降低了曝气效率。这个解释你觉得有道理吗?”设计人最终认同了她的观点,改图顺利完成。
谈及这个在设计院内成为“传说”的段子,杭世珺觉得自己颇有收获:“以前谁也不曾想过把曝气头倒着放置,也没想过曝气头为什么要正着放。这么一讨论完,以后再有人提这个问题,我就知道怎么说了。和每一个人沟通,其实都是一个学习过程。”
必须对每一件经手事宜负责
杭世珺在工程设计方面有些许“洁癖”——对于经手的设计,必须知晓各个细节,不能容忍任何情况下的“保密”技术。“我要知道每个环节是怎么运转的,有哪些控制参数,这样心里才有底,才踏实,知道怎么做就不会出问题。”
为了这种“踏实感”,杭世珺从不愿抄不明就里的“近道”。部分设备厂家将设备工艺打包出售,只告知成套设备的处理效果,对于工艺参数、流程一概保密。这种“黑匣子工艺”用起来省时、省力、节约成本,因而在设计院中大行其道。杭世珺接到这类图纸,问设计人:“这部分工艺设计是什么情况?”“不知道,厂家保密,这部分由厂家保证处理效果。”“你出的图,就要对图里全部的东西负责,没有弄清原理,不知道参数设置得对不对,怎么负责?”工程设计是极尽精准的事儿,杭世珺不允许任何冒险。
基于这样的心理,她尽可能全心投入每一件经手事宜。大到项目工程,小到会议演讲,她都要早作打算、精心准备。请她去开评审会,只要给资料,她一定会在前一天看好,把意见想好并罗列清楚,带着想法去参会,在现场补充些新的内容;请她去演讲,更是要提前几天将材料准备好,头一天还要再过一遍,看下时间是否符合主办方要求。这种古典式的认真让与她合作过的个人及单位均大受感动,也使她能够游刃有余,从不将自己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杭世珺坦言,随着技术工作的不断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创新,需要了解的新门类越来越多。模糊数学、污泥处理处置的各种新技术、再生资源和再生能源的利用,碰到自己没接触过的新技术,杭世珺就会迅速去追。“不一定会精细、系统地去学,但一定要知道它的理念、大体内容和怎样应用,比如模糊数学,我至少要知道它的概念、原理和如何应用,知道如何用它来得到污水处理CAD 专家系统中的评价指标。”
高品质= 细节极致+ 合理创新
工程设计领域,除了保质保量外,还追求工程效果的极致及高出客户预期的品质。在 “2015(第九届)技术产业论坛”上,杭世珺以极其精简的措辞将自己的经验总结为五点:“①想人所想、急人所急,要为客户着想。②将工作做到极致,把运营的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位。③要能帮助客户解决难点问题。④经济可行。⑤有前瞻性。五点做到极致化。”
谈及自己较为满意的作品,杭世珺列出了参与过的东莞市污水处理厂及厦门市海仓投资区嵩屿污水处理厂两个项目。
东莞污水处理项目用地紧张,杭世珺大概估计,如果采用表曝氧化沟工艺,有效水深最多只有4m,且占地面积较大。经过方案比选,杭世珺大胆采用了当时国内还未用过的“底曝氧化沟”工艺,通过在氧化沟底部曝气加推流,在达到处理效果的同时,还能减少占地、保证工艺灵活运行。由于该工艺只有国外少数污水厂应用过,大部分参数都处于“保密”状态,可借鉴的资料极其有限,而且工期短,没有做水力试验的时间。
杭世珺回想,当时“查遍了全世界的相关资料”,请来了国内大院总工和专家共同研究,根据相关理论和集体的智慧,逐一确定设计参数,并将参数留出富余,提高了安全系数。她解释道:“一是没有用过这种工艺,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留出余地,另一方面,也给业主以后的优化运行留出空间。”此次工艺创新相当成功,业主对工程结果非常惊讶:“没想到国内可以做这么好的污水厂。”
厦门污水处理项目,因收水范围内还有工厂在建,导致原水水质情况不明,给工艺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杭世珺经思索,认为只能用“灵活工艺”对付“不明水质”。
在设备上,她选用了挪威引进的OKI曝气机,不通空气时是搅拌机,通入空气则可作曝气机;在工艺上,她则创造性地使用了六级处理池串联工艺,这六个反应池由于设备的灵活性,可曝气运行也可搅拌运行,因而生物池可在A/O 之间切换,形成多种排列组合,使得整个系统能够根据水质的不同迅速改变工艺流态,保证处理效果,如进水有机质浓度高时,可以是AAOAO+ 消氧等。这个巧妙的设计完美解决了水质不明的设计难题。
少有足够努力还做不好的事情
对设计的极致追求,贯穿着杭世珺的工作始终。而在工作之外,她还是一位很有生活追求的“时尚”女性。
见过杭世珺的人,应该会对她印象深刻——杭世珺似乎永远处在精力充沛的状态里,这或许源于她对生命的热情。小时候,她就爱运动、爱长跑、爱体操,运动会必然积极参加;热衷话剧,大学期间作为话剧队成员四处巡演;爱唱歌、爱跳舞,工作后还加入城建口宣传队,参与表演。
A 型血的杭世珺时常表现出要强的性格特质,喜欢体操,便努力勤勉,成为校队体操运动员;工作后没机会打以前喜爱的篮球,便改打乒乓球,作为市政院女队队长,一路拼搏成为北京市西城区团体赛前几名;公派日本留学要参加北京市和全国日语考试,她便每天借乘1 小时公交车的时间学完了两本日语教材,顺利通过考试。在杭世珺的认知里,只要足够努力和付出,几乎没有做不好的事情。
现在虽然退休,但她的天性,让她仍在不断扩充自己的生命可以容纳更多内容:她永葆年轻的心态,依旧喜欢活动,热爱旅游,但她更喜欢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返聘后的工作里。
“你累吗?”我们问。
“没觉得啊,在对一件事情感兴趣时,全心投入进去,会觉得有这么多有意思的事情要了解,哪还能想到累不累?”杭世珺哈哈一笑。